近期上映了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起跑线》,它大胆揭露了印度在教育方面的尖锐问题。很难想象,在印度,如果你能讲英语,就可以被认为是上流阶层。但是,父母为孩子择校的努力和焦虑,又和我们异常的相似。这部电影,能够在中国上映,除了有好的口碑以外,似乎有点含沙射影的味道。
走出影院,回味影片,百感交集,我们借助SCQA方法,来看看这部电影都讲了些什么。
影片的背景是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太太米塔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过程并不顺利,接连被中意的私立学校拒之门外。被拒的原因颇为意外,竟然是由于拉吉是卖衣服的生意人,受到上流社会的鄙视。这一点和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致的,当政和掌权的人受到社会的尊重,自力更生的个体户则被认为是奸商。
故事情节的冲突还远远没有结束,正当拉吉和米塔为了孩子择校的事情几近绝望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店里伙计的喜饼。他们申请的国际学校的贫困家庭的名额,被意外的录取了。听到这个消息,拉吉和米塔吃惊的表情几乎也是影片的亮点。米塔为了女儿皮娅的成长十分的焦虑,总是用联想的发问,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判断女儿如果不能进入顶尖私立学校带来的后果。“如果皮娅不能被顶尖的私立学校录取,那她就完到公立学校和一群没有教养的野孩子生活在一起,然后被他们带坏,渐渐的开始吸毒......”米塔可怕的预想,让拉吉细思极恐。
为什么他们的伙计都可以得到国际学校的录取名额,但是他们却不行呢?在不断的冲突和努力中,拉吉和米塔为了女儿做出了最后的努力。他们进行了第二次搬家,第一次是从四合院搬到富人区,而这次是从富人区搬到了贫民窟。他们将在贫民窟住上一个月,为皮娅赢得一个进入国际学校的贫困生名额。从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来到缺衣少食的地方,影片的笑料也就此爆发。
不知道贫穷是什么味道的拉吉一家,让邻居们非常不喜欢他们的行为,这让他们在这个新的环境孤立无助。但是贫穷的人们,却不乏好心肠的人,他们决定帮助拉吉一家学会贫穷,学会如何在贫穷中谋生。
一个月渐渐的过去了,拉吉一家最终得到了让女儿上国际学校的机会,但是帮助他们在贫穷中谋生的希亚一家却丧失了让他们的儿子上私立学校的机会。希亚一家伤心不已,但是他们觉得这也没什么,贫穷的人并不奢求什么。希亚一家拿出所有的钱,庆祝皮娅得到宝贵的名额。这些事情都让拉吉和米塔惭愧不已。
影片的结尾,颠覆了拉吉和米塔的观念,让人觉得畅快又无奈。最终的答案是什么,只有看了,才有自己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