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我问过自己很多次:为什么读书?
似乎有很多人认为读书是一项极为必要且有益的活动——但我究竟为什么要读书?
师长朋友都告诉我要读书——但是为什么?阅读,应当因何而起?
(本文讨论与工作无关的日常书籍阅读——请好好看完你的工作手册、论文、参考书——除非你不想好好工作了)
成绩
如果让我说出我在中小学阶段最拒绝的东西,那就是语文最后的“名著阅读”。不能否认那些书目里优秀作品颇多,但我就是很拒绝。
我并不拒绝那些书的内容或思想,我拒绝的,是它们的呈现形式。
出现在中小学语文书中的几十本推荐书目,只有《朝花夕拾》一本我是好好看完并且多次重读的。
很多我本来很愿意去阅读的书,一但它进入了“名著阅读”栏目,我就不想读了。
不知是哪个恶毒的人起的头,非要把那些书目纳入考试内容,好像你不读那些书就拿不到好成绩了。当老师敲着黑板说“这本书要考”,我往往觉得无聊且抗拒。
我是叛逆的,也是自我的。我想在我喜欢的时间读我愿意读的书,而不是在一个暑假之内读个三五本,还要把书里那些所谓的“重点”背得滚瓜烂熟。
我十分抗拒那些阅读时闪现的“重点”,它们极大地影响了我阅读的心情。
为什么这个人物是重点?为什么这首诗要背而另一首不要?我把作者生卒年月和代表作记下来又有什么用?
成绩吗,考试吗——为什么要设置这样让人厌烦的考试呢。读书,就是为了让人记住几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书名吗?
仿佛那些“教育者”妄图以成绩来敦促学生读书,但可笑的是,通过考试并不需要去读那些书,或者说只需读另外的一本:考纲。就算从未读过考试书目中任意一本,学生仍可在考试中高分通过——总之答案就那几个,背背填填咯。
“名著阅读”不一定要读,考试过关就可以了。
成功
成功是什么?
有钱有权,还是名扬四海?找到那个心仪的他她它,还是成为那个被所有人赞美的神话?
我都不喜欢。于我,能做一点自己高兴的事情,同时能健康且无饥寒之虞地生活,就是最大的成功。
这种“成功”并不需要读书。至少,不需要读许多的书。
我追求的“成功”包括能自在地读书,但那是结果,不是过程。
可能书读多了真的会变有钱人吧,我不知道。倒是有些书确实挺贵的。
可能书读多了真的会变得很有名气吧,我不知道。好在我也不想要。
可能书读多了真的会有对象吧,我不知道。我还没有,也不知道以后有没有。
还有人相信那些热卖的“成功学”神书真的是成功宝鉴吗?
反正我要是知道了下期足彩的头奖号码,肯定不会告诉别人。
每个人都应当读书
真的存在每个人都应当做的事吗。这种说法实在不知所云。
如果一个人想要的生活不需要读书,那就可以不读书啊。
每个人都应当读书?谁说的?你说的?
你说每个人都应当立刻去死我也要去自杀咯?
就算真的有一件事每个人都应当做,我也可以不做。
我是我,不是每个人。
书中到底有什么
书中可能没有黄金屋,书中可能没有颜如玉——至少你手上拿的那本里有的几率并不是很大。
书中有天堂,也有地狱,有宝藏,也有垃圾。
书中有历史之河的波光滟影,有人性之谷的空鸣回响。书中有笑,有泪,有隐忍不发,有情难自已,有脆弱者的邪恶,也有施暴者的善良。
当然,书中也有如我的作文一样矫情而令人作呕的文字。
读书,你可能看见一些,发现一些。不读书,比起那些读书的人,书里的世界必然离你远一些。
看见书里的世界有什么用?
没用啊。
那我为什么要读书?
你可以不读啊。
读,是一种选择
读书的花销,应当算是发展消费或是享受消费。如果你一定要称书为“生活必需品”,那我只能说,你太有情怀了。
不读书,人一样活得下去,还有可能活得很好。
读书是一种选择。
读不读书,就和打不打网游、看不看电影一样,是一种选择。
无论是怎样的选择,只要不过分影响别人的生活,就无分优劣,不论是否合理。
不读书落后了怎么办?
先不说不读书到底会不会落后,就算一个人落后了与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他选择,结果是落后,他承受就是了。
要是你觉得不读书会落后而你又恰好不想落后——读呗。
我们把读书捧得太高了,就像把打游戏贬得太低了。
属于个人生活的小小选择,没有伤害任何人,又何必强加评判呢。
反对读书?
啊?
我说了吗?
我只是说可以选择读书或者不读书啊。
我不想告诉任何人“你应该读书”,也不想说什么读了书就能怎么怎么着了——就不能不功利一点儿吗。
我希望所有的阅读或者不读,都是出于做出选择者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被逼无奈,或是被外物所迫。
如果能开心地读书或玩游戏或发呆,那真是再好不过。
读书可以使我博学吗?读书可以使我深刻吗?读书可以使我优雅吗?
我不知道。多数情况下,我不在乎别人是否觉得我博学或无知,深刻或浅薄,优雅或粗野。
或是故事,或是人情,或是思想。
或是小屋外的更大世界,或是生活之外的更多人生。
我读书,只是我恰好喜欢而已。
最后也没有扯出什么大道理。
就是一些混乱的想法罢了。
如果特别想打赏我的话,我并不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