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小说《红岩》。
这是一本描写重庆解放前夕,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开展地下斗争和狱中斗争的革命故事。
小说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本现象级读物。先后重印了100余次,印数超过千万,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这本小说成为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启蒙读物。
55年过去了,《红岩》小说历经时代变迁,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小说着力表现的红岩精神,已成为重庆这种城市的精神丰碑,红岩文化深入千家万户,红岩景区成为各地游客来渝的必游景点,每年大约500万人的游客量,红岩联线也有意将景区打造成为国家级的AAAAA景区。
可以说,这些都与小说《红岩》的发表密不可分。而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沙坪坝区,也正是由此,沙坪坝这个小城走向全国,为全国人民所熟知。
这可以说是一起用小说营销城市的经典案例,虽然在创作之初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但实际上这本书和这座城已紧密地连系在了一起。
2007年,重庆广告人罗渝不经意在天涯网写了一小段关于“上清寺在哪儿”的故事,随即引发了大量重庆网民的关注。
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故事的开头,由于读者的热情,罗渝随即下决心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下去,他查阅了大量重庆历史资料,实地走访各地的古迹,请教重庆的历史文化专家肖能铸老师,终于不负众望,完成了这个宏大的故事。媒体评价说是50年来最好看的以都市探险类为主题的城市小说,开创了真实都市悬疑类小说的全新类别。
这本小说发表以后,直接勾起了重庆人对历史的探寻欲望,重庆本来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加上小说的加工,更增添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许多读者依照小说中出现过的古迹路线,实地去走了一番,仿佛把自己代入小说故事里,感受真实与虚构交错带来的非凡体验。
小说连载完成以后,顺利推出了单行本,后来又拍摄了电视剧,邀请了当时正红的《潜伏》里的几名知名演员,很是风光了一阵。这本小说也唤起了许多年轻人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关注,在罗渝的支持下,几支民间的文物志愿者队伍建立了起来,他们走遍重庆,把保护和传承本土历史文脉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然而真实历史与虚构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并非罗渝独创。金庸先生的小说就正是基于这一点,而独有历史的厚重感,虽然并非真实的历史,却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武侠小说成为了中国独月的文学类型。
与《失踪的上清寺》极为相似的作品是好莱坞电影《国家宝藏》系列,根据真实的历史与虚构故事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动作、悬疑、冒险类的电影系列,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系列电影之一。《国家宝藏》的成功,也直接增添了美国人对自己历史的浓厚兴趣,据说国家历史博物馆其后的游客接待量大大超过了以往。
除此之外,还有《达芬奇密码》,不但为作者带来了450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还直接让人产生了对教堂的兴趣。
小说即是故事,人类天生喜欢听故事,把城市真实的历史放进故事里,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城市,这不失为一种营销城市的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