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Z这段时间状态很不好。
2018年,他25岁了,没房没车没对象,最重要的是,他失业了。
恰同学少年
16年的夏天,Z毕业了,省内某科技大学的一流专业。此时的Z意气风发,立志吃完苦中苦,再做人上人。
Z自认吃苦耐操,第一次去到一线施工现场,Z有一种要窒息的晕眩感。空气中弥漫着灰尘,机器的轰鸣震得Z有点发懵。上班的第一天,Z跟着师傅吊在脚手架上贴了半天管标。
从吃喝玩乐的学生变成钳工小学徒,Z觉得还行,管它呢先学点技术再说。
从此Z每天跟着师傅们装机器,拆机器,调试机器,清洁机器;每天吸着灰尘,听着噪声,小心现场可能出现的危险,然后带着一身油污下班。安逸稳定让他模糊了当初的目标。
这样的生活过了半年,不知从何时开始,身边的人开始谈论起辞职的话题。「市场还是不行啊,厂里已经开始待岗了,现在就是谁先找好谁先走」;家里打电话也变成了「你现在这样不行啊!你要不要看看重新找一个还是考个什么?」。
好男儿志在四方
Z开始焦虑了,他晚上睡不着,每天的工作生活多了一项——在网上找工作,投简历。
17年春节,在亲戚朋友们的鼓励下,Z觉得不能再等了,年轻人就该多出去闯一闯。
4月,Z裸辞了,自己找了一个体育培训机构的电话销售工作。此时的Z觉得自己一个大学生应该可以在外面混起来,Z对以后的生活抱有期望。
在被集中洗脑十天后,Z终于来到了新单位。没有五险一金,没有食宿,没有休息,每天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多回住的地方。最让Z 不能接受的是,单位电话销售是让用自己的手机打。对员工的价值观教义就是“奉献”,直至奉献生命。Z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发现单位天天在招人,每过10天会有一批人集中报到。但是,单位里的总人数越来越少,走的比来的更多。
半个月后,Z不做了。这段经历的唯一结果就是,去它妈的销售,Z再也不想干了。于是毕业快一年,Z开始每天到处找工作投简历面试。
但这个时候Z发现,没有经验技能的自己工作好像不太好找。
认识了一个人,说,要不帮我做泳池培训吧,一个月3000。
此时的Z因为找工作感到深深地挫败感。没多想,Z跟那人走了。
又是2个月,夏天过去了。那人说,「我这边暂时不要人了,要不你回去再好好沉淀沉淀。」Z临走,一共结了2000块钱。「大家都不容易,物业罚了我们好些钱!」
Z想了想,说,那谢谢了。
下者飘转沉塘坳
毕业一年多后,在外混不下去的Z回家了。
此时的Z,对所谓的将来感到迷茫,迷茫到有点害怕。
尤其是看见同学朋友,结婚生子,月薪过万,Z很慌。
找了个工厂搬了3个月玻璃,因为吃不消12小时两班倒无休的模式,在新年到来之前,Z辞职了。
我记得有句话说,怀念过去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反过来可能也是相通的。
失业在家的Z开始回顾之前的经历,令他操蛋的是,他想不起来最初裸辞的动机了。
他说是真的想不起来了。
每天依然是在找工作,投简历,但看起来Z似乎没拿了焦急了,更多的时间用在打游戏睡觉。
我问他,你怎么想的?
他说,等到回过年来,人家开工好找, 在试试考公务员。
我问他,那你到底想做什么工作?
他看看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跟他说什么好。他这个人很好,我很喜欢。走到如今在家待业这种状态我确实没有想到。
我觉得找工作无非就是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如果对自己要走的路不知所以,那通常只有两个选择:
少扯什么着眼未来增值自身,找个工厂安心赚点苦力钱;
不甘平庸,那就花钱花时间去报个培训班好好学点东西,从头再来。
可能Z的情况不是个例,看新闻有时会看到有人提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裸辞」,有说现在的年轻人,尤其90后更爱学习,不安于现状,渴望更多地接触外界。
抛开那些自己有明确未来规划并付诸行动的,其他的,我不是说某个人,我是说这里面绝大多数人,选择裸辞只是因为错误估计了就业形势与自身水准,盲目听信毒鸡汤的愚蠢言论,最终让自己的路越走越难。
网络评选2017的关键词中有个「丧文化」,都说2017是「丧」的一年。
我看到有媒体征文「丧经历」,居然有成千上万的参与人数。说实话,看见那些征文与评论,我并不觉得有多「丧」,分享故事的那些人我觉得更多的是出于对生活的一些抱怨吐槽,而不是艰难,这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打出GG」。
所以我很害怕,因为我知道有更多人看了这些言论,没有发言。有人会觉得「今年这么多人过得不好,也不是我一个人,算了,我就随大流听天由命吧。」
无能滋生平庸,放纵扑灭希望。
生活终是不易,还是且行且珍惜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