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莹子是堂舅的大女儿,小时候经常看见,到如今,己经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
小莹子生来娇小,但小小的人儿却志向高。
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没几年,饿怕的人们把土地看得很重,坡坡坎坎,到处刨得的光溜溜的,种庄稼、点豆子,见缝儿插针地满栽满种。
五岁的小莹子留在家里,她早已习惯了自己一个人玩儿。
“爸爸,妈妈,吃饭!”中午时分,堂舅和堂舅妈下工回家,正准备煮饭,小莹子迎上来,喊他们吃饭。
“煮都没煮,哪来饭吃啊?”莹爸莹妈看着小小的人儿,笑道。
“我煮的红苕稀饭!”小莹子一本正经地说。
“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堂舅两口子嘀咕着,加快脚步来到厨房,被眼前的一幕惊呆:半锅神仙坨(干稀饭没汤)的稀饭冒着热气儿;铲子陷在稀饭中露出半截铲子把儿,可见小莹子在煮的过程中有搅过稀饭;灶背后放着吃饭用的长条凳,那是人家够不着,通过爬板凳完成的;灶里的柴火还剩着微微的余火……
“幺儿,你好能干哦!知道给爸妈煮饭哪!”堂舅抱过女儿,亲了又亲,稀罕得不行!
“莹儿,你淘米了没?”堂舅妈问。
“淘了!”小莹子回答。
“红苕下锅时,清洗过吗?”堂舅妈又问。
小莹子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表示没有。
“稀饭有点多、有点干,以后想煮饭时,两筒米掺三瓢水,就恰好够我们三人吃。水半开时淘米下锅,红苕下锅前要清洗一遍,灶里的柴火要搞利索,怕引起火灾,烧了我们就没房子住了,知道不?我女儿才五岁就知道给爸妈煮饭,真了不起!”堂舅妈耐心地指点着,不免又表扬一番。
小莹子微笑地点点头。
堂舅欣喜舀饭,坐在门前橙子树下的石条凳上,开吃。
“也,你两个才回来就端起碗在吃了,哪这么快呢?”院子人问道。
“我莹妹儿煮的!”堂舅无比自豪。
“骗鬼哦!小莹子还没灶台高,煮啥饭呢!”院子人打死都不信。
“真的是莹妹儿煮的,搭起凳子煮的,不信你来看!”堂舅妈帮腔,信誓旦旦。
院子人真的来到堂舅的厨房,看到神仙坨的半锅稀饭,再看到灶背后的那根长板凳,满口称赞地信服了。
从此,五岁小莹子会煮红苕稀饭的事儿就在院子传开,然后整个生产队的人都知道了。尽管,那顿红苕稀饭并不好吃(堂舅说是半泡半煮的),但莹爸莹妈却吃得格外开心,格外幸福!
自家的孩子干点活儿跟喊冤似的喊不动,人家的孩子那么小却主动地给爸妈煮饭。从此,小莹子成了人们口中人家家里的那个娃。
小莹子六岁那年,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山区头胎是女孩的,五岁之后可以申请二娃。就这样,小莹子迎来了她的妹妹。
每天,她都小大人般地把妹妹的尿布端到沟里去洗,妹妹拉的黄粑粑她从不嫌脏,刷过头遍抹肥皂再刷第二遍,洗完回家再晾在地坝边的小树丫上,让其晒干。
小小的年龄,却成了堂舅、堂舅妈得力的小助手。让人不由心生感慨:这孩子就是来报恩的!
后来,小莹子入了学,学习踏实刻苦,她不是天赋最好的孩子,但却是老师家长最省心的娃。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听到小莹子的消息时,她已经是市医学院的医生了。如今的她己经成了家有了娃,也把堂舅、堂舅妈接到身边去生活,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儿,从小就疼爹妈,她终是成了莹爸莹妈后半生最温暖的依靠。
小莹子,在表姐的眼里,你是最棒的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