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凤
摘要: 相同的东西多了,亲子之间有种不可割裂的情感,无话不谈后,就是往年交!生命是不可逆转的,作为父母与子女就是生命的一次旅程,陪伴孩子慢慢长大,再目送他远离!
有的孩子自愿在这里已经六年了,不仅这儿能使他们能有可喜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里有一份不舍的情感,因为他们总是希望能多待一些时间。
其中深层的原因应该是在这里他们是主人。3月4日的那场新春联欢会。名字是他们定的。虽然这个时间称为新春好像有点不合时宜。可是也没有规定不行。从导演、主持人、采购等都是他们选定,主持词竟然也出自他们之手,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孩子们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联欢会。他们忙碌着、快乐着……
此时,我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为什么以它为乐的人是学习效果最好的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首先: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而不是被迫去做事情。
其次,当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及增强思维活跃,想象力更加丰富,从而会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最后,兴趣还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从而对所从事的事情乐此不疲,当遇到困难时兴趣可以让人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认真和执着。
这种愉悦的体验就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兴奋与欢愉的感觉,那种感觉犹如站在高山之颠,那种愉悦虽然短暂,但却可能尤其深刻,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表达的。
乐之者的人大概就是出于这样一种状态吧。
作为家长怎样让家庭教育有一定的温度呢?
最简单的做法,父母尽可能高质量陪伴孩子。陪伴不仅仅是形式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共同成长。是父母的心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相伴,相行。在陪伴的过程中,两个生命有着共同的经历,无形中交集愈来愈多。即使你不懂教育,你们曾走过一样的路。交流的话题是相通的,你们的心没有距离。比如:同看过一本书,可以一起谈谈读后的想法,先对书中人物各抒己见,再相互借鉴,找到共通的地方,你的观点,已经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接受了,像润物无声的春雨!这就是最好的教育!记得春节后,我用三天的时间,读了一本900多页的书《源泉》,目的是能与儿子开学前交流读后感。《源泉》是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1905-1982)所著,记述的是一名建筑师霍华德·洛克,与强有力的竞争者彼得·吉丁和报纸专栏作家托黑的斗争经过。但本书还传达了大量的时代主题:个人主义的力量,法西斯主主义的威胁,善行与邪恶的较量。这些思想观念的冲突,与兰德著作中令人震惊的表达一起,构成了这本书持续的影响力。我俩都欣赏洛克,他认为人的源泉动力,是“自我”的价值和人类必须对自己保持“真实”的必要的坚持。他始终在做着自己心中喜欢的事,一直处在追求愉悦的体验中,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因此,真正珍惜生命的人都在做着:喜欢的事情!
亲人间陪伴较少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有个故事也许能让大家有所思考:有一个老张,他有一双儿女。孩子长大了,各自嫁娶,都有一个儿子。老张因痛爱女儿特痛爱外甥。一日老张领着孙子和外甥去一水库洗澡。脱去衣服便一个猛子扎了下去,为了逗孩子们,便悄悄顶了个荷叶藏了起来。孩子们一看老张很长时间没上来,孙子大哭:说爷爷淹死了。外甥说,你爷爷没了,我爷爷在家呢。老张从此不像以前那样疼外甥了。
我的看法是:外甥、孙子从血缘上说二者是一样近的。出现孙子与爷爷亲的原因是:在当时中国特定的时代,孙子与爷爷接触多。外甥是亲戚,每年只是年节时有数几次的见面。假如是外甥在姥爷家长大,情况也许会变的。
其实,作为父母就是在给孩子创设一种乐之者的状态。
相同的东西多了,亲子之间有种不可割裂的情感,无话不谈后,就是往年交!生命是不可逆转的,作为父母与子女就是生命的一次旅程,陪伴孩子慢慢长大,再目送他远离!
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彼此一起成长!
作为每一个教育者和家长,创造“乐之”的契机与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追求温暖的教育,欣赏惬意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