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国学入门》甲 门径篇

笔记《国学入门》甲 门径篇

作者: 如果miya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21:18 被阅读6次

    第一章  名义

    一、国学的兴起与消亡(国学,中国传统的学问,清朝末年才出现这个词)

    (一)清廷的国学观

    重点在国不在学。鼓励在西学冲击之下读点经书,以免抛弃中学根底。

    (二)革命党人国学观

    黄节的国粹保存主义“本我国之所有而适宜者,固国粹也。取外国之宜于我国而吾师以行焉者,亦国粹也。”

    具有批判精神,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诸子学,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并不是君学。

    “凡以为忠君即是爱国,以为功名利禄即是国学,不知考郡国之利病、哀生民之憔悴者,都是君学,伪儒,都不是国学。”

    国学保存会复兴古学:复兴秦汉专制王权尚未建立之前,九流十家争鸣的学问。

    (三)国学商兑

    1.国学商兑会:商兑什么才是中国应该倚之以国魂

    2.古学复兴中激进的一面在深化,出现了整体性反传统的浪潮

    胡适认为五四作为第五次中国文艺复兴:清儒在文献上带来的新证据之方法(清代朴学反抗理学),结合西方的科学方法,来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仔细清理一番——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国故指中国从前的历史文化传统)

    前四次文艺复兴:禅宗的出现、宋代新儒学取代了中世纪宗教、明清戏曲与章回小说兴起、清代朴学反抗理学

    (四)拆解国学

    把国学作为整体历史文化研究范围太大,傅斯年提出拆解国学,国学随后归入各个科系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文化的全球化,反而显现了在地文化的不容芟(shan第一声)弃。

    国学运动在激烈地西化浪潮中其实起着提醒之功与平衡之力,使中国旧学未随狂潮波流卷袭而去,但又不至于走入日本国粹主义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那样较极端的路子,仍是值得称道的。它具体兴复了某些“绝学”,带动了民初学术之发展,其功绩亦颇足称道。

    历史遗迹虽是过去之物,但人面对历史的经验,却永远是现存的、直接的。故客观过往的历史物事,一旦涉及对历史的理解活动,便一定是人与历史互动互融,客观进入主观之中,主观涵容于客观之内,即传统即现在。所以历史不只是已完成之物,历史的意义以及它现在到底是什么,都有待人投入,与之交谈,才能彰明。借着这样的彰明,历史又对新时代的人产生作用,推动着新时代的发展,因而国学绝非故物,绝非亡者之遗产。其命唯新,正待人之钻研参赞呢。

    第二章 材料

    文,指典籍。献,指贤人。后指重要典籍。

    整理文献的方法:

    (一)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刘向  七分法

    梁元帝《金楼子·著书篇》 甲乙丙丁

    《隋书·经籍志》 经史子集

    《四库全书总目》

    (二)版本

    (三)校讎(chou第二声)确定不同版本的差异是非

    (四)辑佚

    (五)辨伪

    第三章  方法

    一、由资料到系统性思维

      (一)熏习

    首先要熟悉材料,如家人一般,来自每天生活上的各种接触,逐渐养成心理及感情上的理解。

    随时熏习,不择时地,随处、随机为之,不管什么材料都看看、都摸摸、都问问

    支持意识:在进行一切知识活动时,自然会需要一堆不可明言的知识成分在支撑着我们。例如钉子钉坏了的椅子。拿铁锤敲钉子时,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榔头与钉子的撞击上,这称作焦点意识。但控制着我们挥锤的角度、力度、手掌的移动、掌中之感觉的,却是我们无法明言的支持意识。是它协助、支撑乃至引导着挥锤的动作。它不直接呈现在当下的行为或认知活动中,可是它才是影响行为的作用性力量。

    庞大丰富的支持意识,来自长期熏习涵茹,古人称其为学养,如养花育婴一般,需要时间,故又曰熟习。

    (二)离章辨句

    钱钟书: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与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贫薄的清楚。

    《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段玉裁

    (三)知类通达(融而贯之,知识系统化)

    虽专力于某一本书,但须就此书以通于那一类书,借着专精来通览通贯。

    因类求书。知某书本在某类,便借以推考某类与其他类之关系为何,某书在此类中地位如何。

    以类求书。就某一时代、某一地域、某一人、某一类人、某文类、某一问题去找那一类书来参考对读。

    二、由方法到方法意识

    (一)方法与工具

    不能只拿着别人的方法来用,以为方法只是单纯的工具,自己没有方法意识十分不可取。

    每一种方法均关联着一套想法。对作品是什么、人与作品的关系如何、文学研究之目的何在等,彼此都见解不一,所以才会有截然不同的方法。故方法论绝不是孤立客观的,方法即是思维。

    (二)方法与思维

    方法即思维,故不能把方法孤立客观地看,应知一个方法代表一种思维体系或学说,方法与方法间不同,常是思维体系的差异,因此不能随便接合拼组。对方法本身、方法如何使用、方法之效能、方法与研究对象之关系,均需有方法论的考量。

    (三)方法与方法论

    方法论是对我们运用方法这件事的后设思考

    (四)法与活法

    是人用法,而非法缚人。用法者当知法意,使法为活法,才不会死在句下。

    第四章  语言

    一、音的演变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整个汉语,乃是一个与其他语系极为不同的单音节语言体系

    汉语组成:声、韵(韵头介音,韵腹元音,韵尾收音)、调(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

    上古只有平入两类,后形成平上去入

    《平水韵》作诗的押韵凭据,周德清《中原音韵》作曲押韵凭据

    二、词的特点

    假借,同音字替代。转注,有声音关系的同音字。

    形声字的声符除了表音以外,亦有表义的功能。

    单音词,一词一义,且词之音义密切相关,且有一词多义(正反合义,词性不定)

    助词之特别——《文心雕龙·章句》认为虚词”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三、句的形态

    句法结构: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粘着语、屈折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复综语

    孤立语中词的次序很严格,屈折语是指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又叫做内部屈折,词序没有孤立语重要。

    粘着语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

    复综语是特殊类型的粘着语,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

    第五章 汉字

    六书:象形(非象其形,乃象其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指事:在一横上画一点或一笔,以示在上之意;在一横之下,画一笔或者一点以示在下。

    会意:指事之扩大。因为指事多是在独立象形文上加一些符号来示意,若加的符号本身是独立的文,便是会意。

    形声:与会意相仿,不同在于会合的意符中有一个是兼具声音性质的。

    转注:声义或者字形上有关联的同义字。(考老两字,字形同类,意义互通)

    假借:同音字,意义无关,纯属借用。

    第六章 训诂

    训诂,就是解释,原本指对古人古书之语言文字的解释,也指广义的文献解读或意义诠释。

    乾嘉之学国学方法:文字、声韵、训诂、文献考证。

    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求义理。

    戴震、钱大昕主张“昭道”“明道”,强调透过语言去确定其伦义、分辨。而庄子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分辨事物,但物物有理实则反而形成了障蔽。所以对于经世之道,只需“怀之”,不必言之。

    戴震“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指道的表现形式,是古代圣人言道之“言”,也就是文化的表现符号,可以是语言文字,也可以是名物度数、典章制度(语文的,历史的,心理的)。而后被逐渐简化,只集中去了解语言,甚至是声音。而且,由“可操作性”来说,名物度数及典章制度的理解,其实乃是解经者广泛的文化知识问题,并非一种可以操作的技术。

    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

    两大反省:

    一、直接反对因言明道,强调人与传统或道之间,须通过一种体证之知,代替言说分析所获得的认知。

    二、诠释学,言可以明道,但不认为诠释就是对客观文字的解析,将其拉回比较接近戴震的方式上来运用。(起于对《圣经》的解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国学入门》甲 门径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cb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