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洗脸时,看着镜子里自己的眼睛好似多了些什么东西,扒拉一下眼皮,看到满眶的红血丝布满了整个白眼球,有点触目惊心,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书中所说的“红血丝布满眼球”,下午时就察觉到身体有丝丝异样——全身细碎地发麻,头晕目眩。我的身体达到了他的极限了吧!
本来说好吃完晚饭就回来睡觉,让身体好好缓一缓,可是精神上是抗拒的,一听说今晚要共读《大问题》,就心动了,于是,就行动了。今晚的共读让我又了解了自己一点,我是“怀疑论”,哈哈!读完后我就一个问题:还有所谓的真理吗?还有所谓的事实嘛?迟老大剖析,这些正正反反真真假假的“辨析”(我理解为辨析,应该是不同流派各自所持的不同观点)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人生,包括思考上帝的存在性。这就是我读了这么几次哲学所带给我的,以不同视角看待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或者真理,然后就不存在真正纯粹的真理了,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对真理的阐释。
今晚还增加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即时演讲,每个人出一个主题,然后抽签确定演讲主题,5min准备时间,三分钟左右演讲开始。我抽到的是《打碎自我还是坚持自我》(主题来自于张建文老师),短短几分钟,我分别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打碎自我,打碎的是惯性思维,是习以为常的经验;坚持自我,坚持的是自己一直坚信的某种信念或者一种处事与生活态度;我的观点是“打碎自我与坚持自我”统一,打磨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有温度,有态度,有高度的自我。自我评价,我的演讲很干,就像一个只有骨骼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娃娃,少了点生命穿透力,少了点力量感。而我深深的知道两点原因:第一,怯于在公共场合迅速打开自己,表达出自己真正地思考,尤其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我这里时,我往往会选择一个安全的无关自己的“大观点”;第二,阅读史的贫瘠,生活经历的匮乏,思考深度的缺乏。
阅读真的很重要,听曹老师说完她的阅读史后,我是无比郁闷,小时候我咋就不知道多读点课外书呢?现在在这个大环境下,阅读对一个老师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前提应是循着正确方向的阅读(承认但凡阅读都是有好处,但从教师个人成长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方向是至关重要的)。
可如今每天奔波在无穷无尽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讲解作业的无限循环中。
甚是苦恼,带点焦虑……
孩子们的阅读打卡已经开始,每周挑战两本书。我的读书时间都去哪了呢?
今晚先来读读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