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知识、眼界和气质之上,读书之路,还有些更高的追求。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一篇里,讲的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诗词有境界,世间其它的事业和追求,也都有境界。
佛、道、儒;宗教、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甚至是武侠,所追求的,都是各自领域内境界的提升。极致之处,也许便可“上窥天道”,或通晓世间至理,或于万物融为一体,实现精神的永存。
以上这段,仅为本人呓语。回到朱光潜的《谈文学》中来,文艺的最高境界,从理智角度而言,是这般图景——
“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关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等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统一。”
对世间万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既能凭高远眺,也能淡然处之;对世间情感报以平等的真挚的同情,既能保持和谐,也能自我超脱。这般境界,比起眼界和气质来,似又更进一步,更令人向往些。
如果只会读书,而无法创造文学,是否便将与以上境界无缘?
朱先生说,即使没有表现的能力,也能通过读书来炼出一双慧眼看世界,世界的动态便成眼中的诗、画和戏剧,让性情得到怡养。长期怡养后所达到的境界,便是经过了艺术化的人生,也可算是一个有“道”之士。
02
吴晓东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封面上写道:
“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
如果是一般的读者这么说,尚可理解;而吴博士作为专业文学评论者,将这样的观点强调出来,倒有些迎合当今习惯速读、浅读的读者们的遗憾了。
世上本就没有多少易事,收获和付出之间,永远存在着正比的关系。我们不能奢望读书能打破这个铁律,给我们带来些不劳而获的体验。
我们自然可以把读书当成消遣和享受,只不过对知识、眼界和气质并无多大帮助,也不会有什么品味和境界的提升。我们也可以给读书设立一个追求境界的目标,争取收获一个更圆满的人生,只是必须去看那些“沉重”的书,经历一些“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即使终生无法得窥至境,也并无遗憾,如胡适的那句名言: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