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老师的思想传播出去,所以特做此编辑利益众生,希望看到的师兄都能由此解决自身一些困扰,获得一些清净。
这世上有很多事,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与你无缘的东西,往往求不得。所以,别太贪心,多一物有多一物的烦恼,少一物有少一物的自在。
很多人一生都在拼命追求幸福,但到底什么是幸福?是住在豪宅、开着豪车,过着奢侈富贵的生活?是钱权名利、富贵加身?
这些物质纵然会使人开心一时,但人更应该明白,世间一切外在之物都是无常的,一时能抓住,但往往不能长久拥有。
人在穷困潦倒、身在底层的时候,欲望很简单,就是有钱。这也没错,但是要把握好度。拥有之后要珍惜,不要奢靡,要懂得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要贪欲无度,更不要背离正道。
很多东西,当你还没有拥有的时候,迫切想要得到,其实真正拥有了,不过也是短暂的快乐。
我们须得承认,人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在烦恼中度过,得到这个,又想要那个,不知足。不知足,所以很难快乐。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即使快乐,也并非纯粹的,快乐中总是夹杂着些许忧愁、痛苦。
一切都是浮云,快乐也好,忧伤也罢,都会随着时间流逝。即使是再有福气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快乐。
真正能支撑我们度过人生起伏的,不是那些财富名利,而是心头的智慧,是精神世界的富足,是在你烦恼时,有足够的智慧自我开解,能够自愈、自渡。
人生短暂,有钱也好、没钱也罢,都是同样的时间,钱再多也买不来时间,与其抱着虚假的名利不放手,不如痛痛快快过好当下。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世间繁华万物,不过过眼云烟,最后又能留住什么呢?
即使是那些有大成就、已经到达人生顶峰的人,他们未必活得自在、活得快乐。“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钱权在带给我们物质名誉和享乐的同时,也要使我们在心理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烦恼。因为付出与得到,往往是守恒的。要想得到更多,必然也要承受更多。
人生一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有人执着在名利场上,因为欲望得到满足而大喜。有人活得简单纯粹、自在随性、知足快乐。大多数人认为物质上的得到,就是人生真正的“拥有”。
其实我并不赞同,我认为人真正应该重视的是内心世界的清净与自在,只要内心安乐,就不会因为外在的物质患得患失。人可以没有富足的物质条件,但心中要有智慧,足以支撑自己淡定从容面对以后跌宕起伏的人生。
有了钱未必快乐,也有很多人因为突然富贵而堕落消沉,从此走下坡路。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钱财满贯,而是身心的健康,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就已经是很大的福气了。
人生就是该努力时努力,该吃苦时吃苦,别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人生的得失,有出场顺序,所以别着急,好的东西会慢慢来的,心怀希望与乐观,美好总是不期而至。
但也要懂得随缘,不要固执地强求,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收获、会得到,有些东西错失了,可以难过一时,但别一直执着。或许错过是遗憾,也许是躲过一劫。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凡事想开一些,都值得可乐。心态好,人生处处都是欢喜。别烦恼,那是自找没趣。
别贪心,我们不会什么都有;别灰心,我们不会什么都没有。抓不住的东西就放手,在身边的要加倍珍惜。人的手掌就那么大,能抓住的东西有限,所以别贪心。
每个人在俗世之中,难免会遇到进退两难的事情。往往在这个时候,能体现一个人的人品。作为修行的人来说,在两难之事中如何抉择,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境界。
有句话说“回头已是百年身”,也有句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意思都是说,这个世界上你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每个人的生命,也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所以,要想要让自己每件事都做得好,做得对,就显得难上加难。
量子力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就是将猫关在一个封闭的匣子里,里面同时有放射性元素。如果放射性元素衰变,则猫必死无疑。如果放射性元素没有发生衰变,那猫就会活下来。
只有打开匣子才能知道猫的死活,但是打开匣子的那一瞬间,对于猫来说也是致命的。
这个实验的有趣之处在于,猫的死活有两个结果,但是你只能认定其中的一个结果:死或者活。
真正的修行也是如此。往往人在两难当中,需要有一个正确地抉择。但是这个抉择,必须由自己作出,并且只有在事情过后,你才会知道到底什么样的抉择正确,或者错误。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中年人想要当神仙,于是到庙里去拜观音菩萨。他到庙里一看,观音菩萨正好在,于是就问观音菩萨:“为什么我不是菩萨,而你是菩萨?”观音菩萨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于是微微一笑,道:“你想当菩萨?那你要能忍得住心中的欲望。”
中年人一听,就问道:“要忍多久才能行?”观音菩萨道:“你能忍住心中的欲望,七天后,就能当菩萨。”中年人大喜道:“那我七天之内什么都不做,就能当菩萨了?”观音菩萨点头道:“正是。”
在两人的商量下,中年人决定代替观音菩萨,在神台上坐七天。只要这七天,心中不起任何欲望,就可以当菩萨。安排好后,观音菩萨就离开了。
这座庙不算偏僻,但也偶尔有人来。只不过……
第一天,平安无事。
第二天,平安无事。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全都是平安无事。
按照要求,到了第七天,如果这一天过去,中年人就能当菩萨了。中年人知道观音菩萨言而有信,不会诳自己。时间越临近,他的心中愈发的欢喜。
他心想,只要这一天平平安安地过去,他就能当菩萨了。
离这最后一天过去,还剩下几个时辰,到了晚上,来的人就更少。只要没有人来,他的“成功率”就更高。
因为时间快要临近,他的心开始有点惴惴不安。等到确实没有人来了,也没有人打扰到自己,他就开始想象着,当菩萨以后是什么样子的。
他想到了菩萨的慈悲心肠,想到了菩萨的神通法力,想到了菩萨的平淡如水,想到了菩萨的用生不灭……想着想着,他不禁笑出声来。他的心,越来越沉浸在即将要当菩萨的幻想之中。
忽然,一声佛号将他从繁多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原来是观音菩萨回来了。
观音菩萨望着他笑,中年人忙不迭地说道:“七天过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我也没有起任何欲望。”
观音菩萨合十道:“前六天确实没有任何想法,但是刚才,你的心一直在欲海中挣扎。难道你自己不知道?”
中年人强辩道:“哪有?只不过是一些心念而已。”
观音菩萨道:“心念即是欲望。你想要当菩萨,对于菩萨来说,就是一种欲望。如果你是一般的修行者,想要当菩萨没错,但是当你是菩萨了,就不能有‘我是菩萨’的想法。否则,你就不是真的菩萨。”中年人一想,似乎真的是这样。
最后,中年人只得走下神台,将位置还给了观音菩萨。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人心中有“菩萨”,其实属于著相。当你觉得自己是“菩萨”,你就不是真的菩萨。
然而,作为一个人,心中却必须有“相”,否则就无法正确地认识事物。
从这一点上来讲,就与“薛定谔的猫”在理论上就很相似。
即:你要想当菩萨,就要知道菩萨的样子。但是当你知道了菩萨的样子,你又无法成为菩萨。
中年人在离去之前,忽然想到什么,回头问观音菩萨:“要是我一直保持无欲的状态,会是什么结果?”
观音菩萨回答他道:“看起来你的‘起心动念’是一种偶然,其实不是。当你心中有了欲望,你才会想要当菩萨。只有你不想当菩萨,你才会当菩萨。”中年人恍然大悟,明白了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
观音菩萨最后的一番话,似乎有种“世事常两难”的意味,很多人在此处,往往觉得很难理解,并且很难抉择。说白了,就是他不知道怎么去修行。
修行的人,并不是“薛定谔的猫”的观测者。作为修行的人,他的修行境界是逐渐提升的。当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修行路上的许多想法,都会逐渐地放弃掉。
比如最初他有想要当菩萨的心,他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一上来,就当自己是菩萨。他每去掉自己的一点欲望,他就离菩萨的路,更进了一步。
一个执著于当菩萨的人,如果在修行路上不放弃这个想法,就如同故事中的中年人一样,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种抉择看起来很难,但是只要抓住修行的核心——去掉人的妄想执著,其实就不难。过去的修行高人,都说出了只要一个人向心去修,修行路上的任何绊脚石,都能轻易迈过去。
只有在事情当中,放不下自己各种欲望的人,才会有“世事常两难”的困境。
人生这辈子很多的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很多人也是我们无法挽留的,做人不该管的事情不要管,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不该说的话不要说,过好自己的生活,甭管别人的事情,少管少说就是福报。
流言蜚语,起于小人,止于智者,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让我们烦恼,而是自己让自己烦恼,烦恼是自找的,有些麻烦也都是自己找的,只要自己不是非,不往心里去,一切都会过去,管住自己的嘴,别乱说话,别说伤害人的话,别说抱怨的话,别说无关紧要的话,别说丧气的话,别说愤怒的话,宁愿保持沉默也不要多言。正所谓说的越多烦恼就会越多。有些话不必说,有些话只说三分,当你的话少了身边的贵人就多了,话少了烦恼就少了,话少了祸患就少了,少说,是一种修养。少说是一种福报。
闲话少说,闲事少管,少管少说,便是有福的征兆。不该问的事情不要问,别人的事情少插手,管好自己的事情不要管别人。谁对是错,不要去过问,谁好谁坏,千万别评论。别人的 生活再好也不要嫉妒诋毁,别人的生活再差也不要随意的轻视,收好自己的心,别去干涉他人太多的事情。与你无关何必自找麻烦,有些时候管得越多并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感激,还会让别人心生厌烦。当你能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已经很厉害了,一定要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管太多,也别说太多。我们不是别人所以我们无法对别人的事情感同身受,既然不是别人就不要去管别人,该说的说,该管的管,帮不了别人就不要说别人,对人多说一些好话,多给人一些帮助,少责备人,少说他人。给人尊重就是给自己尊重,给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留面子,少说,少管就是积福。
做人要少说话,话多了就会出错了,做人少管闲事,闲事管多了,灾祸烦恼就来了。不该说的不是哦,不该管的不管,就是好福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