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你为什么而读书?(一)

你为什么而读书?(一)

作者: ff8f7e0db686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10:04 被阅读145次

    1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你要切实地思考一下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经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兄长,做事踏实可靠,说话恪守诚信。对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会瞧不起谁、憎恶嫌弃谁。而对那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了。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非常深刻,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中国自古以来认为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德行,如《大学》所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实践,如《大学》所言,格物致知。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再去读书。如果没做到,继续做,别读书耽误时间。

    一个人的所有真本事,并非是从我们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你对自己的妻子,看重贤德,而不重容貌。孝敬父母,不遗余力。做事业,就把自己这一百多斤交出去了,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再麻烦,再艰巨,也不退缩;再患难,再危险,也不逃避。和朋友交往,守信用。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件,他虽自谦说他没学习过,没什么学问,我也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他这和前面孔子讲的是一个道理,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

    《论语》第一篇《学而》,讲学习,但孔子反反复复讲你别着急读书学习,而是要读生活,读事,读人伦大本,读日用常行。人伦品格是本、是厚,读书学习是末、是薄。若有那厚本,则应事接物,自然无不恰当。若自以为读过很多书,却不过是浅薄之人,那就舍本逐末了。

    想想我们生活中,就有一些学历不高,似乎读书不多,但成就很大的人。听了子夏的话,你就知道,人家那才叫有学问。不是读书多就有学问。

    2

    读书,关键是要切己体察,知行合一。把自己代入进去,读每一句,都要思考我该怎么做、怎么落实。这样读书才有意义。这个不算“自己的观点”了,是学习心得,实践体会。程颐说,读圣人书,要对每一句话,熟读玩味,“将圣人言语切己”,学以润身,放自己身上,切己体察,“不可当一场话说”,以为这句话好理解,轻飘飘放过了。

    学习,什么是学?什么是习?学,是行动反射,不是晓得些说法,是学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

    比如学习《论语》,就是模仿孔子,孔子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孔子怎么做,我也怎么做,这就是模仿。所有的学习都是模仿,我们从小牙牙学语,就是模仿大人说话,每个人都是在模仿中长大。

    模仿,是学习的根本,因为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是照着去做。模仿定律,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根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王天下。

    所以万事只在率先垂范,我做到了,下面的人自然跟上,这就是领导力。我如果没做到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天下大乱。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不听我的,一定是我的表率还不够。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0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0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03、先外后内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模仿三定律的前两条,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

    所以,学,就是照着做,你学《论语》,就是一句一句地落实照着做,不愿意照着做,就不要学,浪费时间,你愿意按谁说的做,你就去学谁。全部时间花上去都不够用,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你不愿意照做的东西上。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非把自己累趴下不可!要聚焦。不准备做,就不要学。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那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你照着圣人说的做,最后证悟到了,果然是这样!身修了,家齐了,国治了,天下平了,我的天呐!真是这样!那样的快乐,无比的快乐!

    平凡人到不了治国平天下那位置,但你总有一个家庭,有公司,有客户,有一个小团队,你从《论语》的自我修养和领导力之学里面,真的学到了,用上了,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的小团队,改变了公司,改变了客户,周围的世界都回报你,你就改变了世界,这时候不亦说乎!

    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朱子近思录》里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说读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圣贤书怎么学,是“行动学习”。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那道理都记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

    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如果只是潜心做学问,就没有知行合一的切身体会。儒家的“学习学”,分为“学习为己”和“学习为人”。学习为己,是为自己学,牛人们首先都是为自己学,学习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行合一,学到自己的手上脚上去,怎么做事,怎么走路。纯做学问的人呢,是为别人学,学了去教给别人,自己没练过,也不以自己练为目的。这不知不觉中,差距就出来了。

    3

    大道都很简单,其神秘性、复杂性,都是后人攀附上去的。简简单单的道理,你要切实去照做,境界在于做,在做的过程中,自然就和书上写的对上了、通透了。

    如果读了很多的书,依然没有变化,那样的读书和解闷没什么区别。牛人读书就不一样了,他会修正很多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想法。比如,把消极的想法变成积极的想法。

    大部分书籍都是作者把经历过和学习到的好内容通过精选撰写而成的。因此如果以“学习和思考”的心态去读,真的可以发生很多变化。有些人读了不少书,人生却依然没有改变,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摆正心态,总认为自己比作者强,总想无端地去批评别人。

    王阳明说,圣道为什么不传,因为后人有胜心——“其说本以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真理是普世的、人类的、大家的,要从善如流,舍己从人,只要看见别人是对的,就能马上放弃自己的观点,跟从别人,不要有胜心。

    一些现在的人动不动说圣贤没有道理,骂得痛快,一骂,就感觉自己胜过往圣了。每个讲学的人都要表现自己,每人改一点,不用一百年,圣道就失传了。所以每隔几百年,就有人要正本清源,为往圣继绝学,重新擦亮圣人思想,把基准再定一次。

    我最初只读书的时候,也曾多次有过“这种书我也能写”、“我会写得更好”的想法。后来,我自己在写书的过程中才体会到,要想写好一本书,真的需要多学习,多经历,多努力。

    大量阅读,内容都能记得住吗?当然不能全都记得住。但是如果持续反复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作者和书籍,你的想法就会慢慢改变。这同举一、二次哑铃锻炼不出肌肉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不间断地坚持去做才能有效果。读下去,直到你的想法改变为止。只有改变想法,才会付诸行动。《论语》中有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真正重要的不是了解书的内容,而是去实践。只读书而不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要总说“这些谁不知道呀,实践太难了”之类的话,要多想想“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实践”。人一旦明白了道理,就会迸发出强大的潜在力量。

    你要为尽快增强紧迫感而努力,要为迎接挑战而努力,要为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寻找充分的读书理由而努力,并把它们写下来反复玩味。

    但是,即使眼前有千万个台阶,也得从第一阶开始一步一步往上迈。尽管要读的书有许多,从第一本开始一天读一些就可以了。不管事情有多大,只要一点一点地坚持做下去,终究会有做完的时候。

    读书,最基本的是要培养读书兴趣,有了读书的兴趣,一扇通往全新读书世界的大门已经为你打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为什么而读书?(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lm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