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落到人间的天使!”大家可能对这句话并不陌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常常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最近在上课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件事让我特别有感触。
我这一年一直在两个学校担任教学任务,每个周二和周四我都需要去初中给初一的学生上课,其余时间在自己所在的高中给学生上课。
而上周我在初中上课的时候,就遇到了从教以来第一次不知道该怎样讲的一节课:
七年级下册的《生物学》第五章,第一节课的内容是要给学生讲“激素与生长发育”的知识,
为了让初一孩子能够了解这个内容,冀教版教材上举了大量的例子,都是他们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或听到的一些实例。
比如会讲胰岛素和糖尿病的关系,甲状腺激素和“呆小症”“甲亢”“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关系,还有生长激素和“侏儒症”“巨人症”的关系。
过去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可以很轻松的去给孩子们举例,但是这回却不轻松,因为我所教的一个班里有个孩子很不幸,她是我们所有任课教师都公认的一个非常开朗乐观的“小”姑娘。
而这节的教材,上来就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了人在幼年时期因为身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罹患“侏儒症”的案例,而这个案例是必须要当着全班同学讲的,同时我作为教师还必须要考虑这位“小”姑娘的感受。
这可如何是好?纵使我有17年的教学经验,这个矛盾也是我第一次遇到,在上课前一天备课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思考过后也给自己设定了这样几套备选方案。
第一,和班主任一起打个掩护,在我给这个班上课的时候,请班主任假借有事,将这位“小”姑娘请到办公室,给我赢得一些时间在班级中快速的将这块内容讲过。
第二,在讲课的时候直接将这块内容跳过不讲,即便这块知识很重要,是必考的一个点,但也要牺牲所有同学,保全“小”姑娘的感受。
第三,课前先找这位同学,和她沟通要讲的内容,让她有个心理准备,然后正常授课。
经过一夜思考,第二天上课前,我最终还是决定用第三个方案——课前先和这位同学做一个沟通。
于是,在上课前,我到班级找到坐在第一排靠门的这位“小”姑娘,叫她到教室外。
等她出来后,我蹲下注视着她那清澈的双眸,问到“小赵同学,你预习今天我要讲的课了么?”
“老师,我看书了!”她很坚毅的回答我。
“那我一会儿讲课的时候会讲到这个问题,你会介意么?”我想孩子既然已经看书了,结合她平时的表现,我认定她是一个坚强、开朗、乐观、自信的孩子,所以就不在避讳,开门见山的问她。
“不会,老师,您可以直接讲,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她的回答虽有一丝无奈但却依旧坚毅而自信。
听到她的回答,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同时感动于她的坚强!
面对她的自信,也使我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是落到人间的天使,即便上天没有给到他/她优越的条件,但只要他/她拥有阳光、开朗、自信的心态,他们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当然,这节课我在讲时也是尽量不去提及“侏儒症”这三个字,而全班同学也都表现出了最善良的一面。整节课自始至终在听课时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我的身上而没有瞟向门口的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