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赫鲁晓夫,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事情:一是他与尼克松的“厨房辩论”,一是古巴导弹危机,以及他在联合国大会上脱鞋敲桌的事情(这个事情在书中有分析到底是否属实)。总体而言,赫鲁晓夫似乎给人一种粗鲁不堪的感觉,尤其与其同时代充满魅力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相比,赫鲁晓夫无疑是相形见拙的。
不过,一个可以执掌世界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而在苏共二十大上做出石破天惊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直接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来说,赫鲁晓夫无疑也是看到了斯大林体制所带来的问题及弊端,虽然他也无力改动整个庞大而僵化的体制,但他的确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做了可以做的改革,包括经济上的推动商品货币的活跃、政治上的去斯大林化、文艺活动上的解冻等等。
不过,作为斯大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赫鲁晓夫缺乏全面推翻这一体制的勇气和决心,包括对斯大林的批判只归结于其个人性格、改革的措施只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且改革明显缺乏耐心而趋于激进化,在触犯利益集团权限的同时又难以吸引民众的足够支持(或者说,他的改革并没有考虑过如何争取民众的好感),最终被自己的“小伙伴”发动政变下台,也是意料中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赫鲁晓夫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对于他的生平行事却了解不多。所以这本《赫鲁晓夫全传(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一出版就颇受关注:2003年在美国甫一面世,2500册精装本即全部售罄,25000册简装本也抢购一空。2004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2005年,赫鲁晓夫家乡的俄国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此书俄文版。此书还被译成捷克文、西班牙文、日文、爱沙尼亚文和拉脱维亚文出版。 从坊间的热评不难看出,陶伯曼先生的努力的确还原了一个非常丰满的赫鲁晓夫,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这位试图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是如何在那个时代那个体制下生存和行为的。
当然,有读者指出这本书的中译本有不少翻译的错误,具体可以看《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http://www.infzm.com/content/31463。在目前翻译作品不能算作学术成果的体制下,为了赶工期而放弃“信达雅”标准的做法已经是行内的“潜规则”,如果能找到英文版的话,诸位还是可以对照着来看,至少不会感觉模糊不清、一头雾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