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山还是山

看山还是山

作者: 三省吾身刘洋洋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20:52 被阅读0次

    在初中时候,第一次读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之后,我就对此特别着迷,觉得此话甚酷,可用以装逼也。

    写文章也符合三境界。最开始写文章,写的极其浅显,就是拿古今名人的名言拼凑而已。现在,我自认处在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身边很多朋友都跟我反映过,你写的文章太深奥了,看不懂。我反驳,其实文章深奥,而是因为我的认识很浅显,所以没法微言大义地讲清楚。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作者,连岳,他写的文章就极其浅显易懂,我觉得恰恰是他对事情的认知比我高很多层级,所以才能讲的浅显且明白。他是真正的“看山还是山”。

    我始终认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简单,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习惯一“积极主动”,看似很简单。我自己实践了三四年后,发觉这个道理太广博了,它其实还是:责任心、硬币正反面(一体两面、好坏相随)、自由意志、正能量等等。我能发散写出至少十来篇文章。再过几年,我发现就用本书的原文来总结成2个词就行——be positive。这就是一个三境界的循环过程:第二阶段往往非常广博、杂乱,但是最终会收束。虽然最终会收束,但是你需要扎进去深深钻研、实践。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连岳的文章,读了古今圣贤的文章,还是处在第一层呢。我猜是因为大家还没有走入第二境界。还没有在第二境界钻研过,迷路过。关于第二境界有多难,我们从名人名言中可见一斑

    毛主席说过:读书要把书读厚了,然后把书读薄了。大家看,读书的“薄-厚-薄”就对应了三境界。怎么把书读厚?作者说了这些话,你能不能把这个知识深入解析,能不能把这个知识扩展,能不能联想到其他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艰难的把书读“厚”的过程。别忘了这还只是第二阶段的一半,还得变薄,也就是再把整个厚厚的知识总结收束起来,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人生分成三境界:下决心、守住艰难、收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三段诗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来看第二境界,看似浪漫与伟大。但实际要被折磨的憔悴、衣带渐宽。这个过程可能还得持续很长时间,这过程你还得“不悔”、坚持下去才行。不然一旦放弃,就又回到了境界一。所以这一阶段叫“守住艰难”,不但艰难,还得守,而且得长时间守住。

    如此,方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又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的超凡境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山还是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qr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