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山还是山

看山还是山

作者: 三省吾身刘洋洋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20:52 被阅读0次

在初中时候,第一次读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之后,我就对此特别着迷,觉得此话甚酷,可用以装逼也。

写文章也符合三境界。最开始写文章,写的极其浅显,就是拿古今名人的名言拼凑而已。现在,我自认处在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身边很多朋友都跟我反映过,你写的文章太深奥了,看不懂。我反驳,其实文章深奥,而是因为我的认识很浅显,所以没法微言大义地讲清楚。我非常佩服的一个作者,连岳,他写的文章就极其浅显易懂,我觉得恰恰是他对事情的认知比我高很多层级,所以才能讲的浅显且明白。他是真正的“看山还是山”。

我始终认为,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并不简单,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习惯一“积极主动”,看似很简单。我自己实践了三四年后,发觉这个道理太广博了,它其实还是:责任心、硬币正反面(一体两面、好坏相随)、自由意志、正能量等等。我能发散写出至少十来篇文章。再过几年,我发现就用本书的原文来总结成2个词就行——be positive。这就是一个三境界的循环过程:第二阶段往往非常广博、杂乱,但是最终会收束。虽然最终会收束,但是你需要扎进去深深钻研、实践。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连岳的文章,读了古今圣贤的文章,还是处在第一层呢。我猜是因为大家还没有走入第二境界。还没有在第二境界钻研过,迷路过。关于第二境界有多难,我们从名人名言中可见一斑

毛主席说过:读书要把书读厚了,然后把书读薄了。大家看,读书的“薄-厚-薄”就对应了三境界。怎么把书读厚?作者说了这些话,你能不能把这个知识深入解析,能不能把这个知识扩展,能不能联想到其他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艰难的把书读“厚”的过程。别忘了这还只是第二阶段的一半,还得变薄,也就是再把整个厚厚的知识总结收束起来,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人生分成三境界:下决心、守住艰难、收获。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三段诗词: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来看第二境界,看似浪漫与伟大。但实际要被折磨的憔悴、衣带渐宽。这个过程可能还得持续很长时间,这过程你还得“不悔”、坚持下去才行。不然一旦放弃,就又回到了境界一。所以这一阶段叫“守住艰难”,不但艰难,还得守,而且得长时间守住。

如此,方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就是又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的超凡境界

相关文章

  •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男人把女人带到一座高山前,问:此山如何? 女人说:伟岸,高大,挺拔,秀美。 男人说,跟我上山吧。 一路上山无语。 ...

  •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曾经有一次接砍柴日更挑战群的文案时,曾和校长有过一段长达半个小时的交谈,令我还是很诚惶诚恐的。 那一次聊天,给了我...

  • 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一个人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成熟亦绝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

  • 看山还是山

    早上醒来 脚掌奇痒 脚气 随即又发现了一只饱满的蚊子 原来是它的杰作 又看了看脚 有一个小水泡 还是脚气

  • 看山还是山?

    如果你是一名销售,你将要销售的产品是梳子,那么你的目标客户群会是谁呢?我想大多数人一定很难想到会把和尚作为目标客户...

  • 看山还是山

  • 看山还是山

    很多人说长大往往是在一瞬间的事情,我以前一直是听不懂的,后来发现,当你听懂这句话的时候,那一瞬间也就来了。 孩提时...

  • 看山还是山

    在初中时候,第一次读到”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境界之后,我就对此特别着迷,觉得此话甚酷,可用以装逼...

  • 看山还是山

    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今日一看,并未有如此感觉。没有你在,在美丽的风景也是苍白。跟你在一起,哪里...

  • 看山还是山

    心理学中的三个境界,我想我已经都经历过。生活终究要归于平淡,日常的一切琐碎都需要经历。 曾经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山还是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qr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