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市场收到Apple要取消歌尔Air Pods的全部订单开始,歌尔声学的股价就开始断崖式下跌,据36氪报道,有知情人士曝出,歌尔股份存在良率造假问题。由于苹果产品有多种标准,歌尔股份可能在良率比较低的时候,调宽了标准,进而提升了良品率。
假设上述原因是真的话,那么问题来了,歌尔为什么要良率造假呢?
歌尔作为苹果的耳机的整机代工厂商,如果良率太低是无论如何都要在NPI阶段解决的,否则遗留到MP阶段就很难处理,如果涉及到苹果产品的设计问题或制程能力问题那就只能自己把牙齿打掉和着血往肚子里咽。因为,等到量产之后Apple就会追产能爬坡了,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变成了Operation的问题。所以歌尔如果发现良率不足以保证后续的生产及出货,一定会提前highlight给Apple而不是去做假数据才对啊。
除非,歌尔在开发初期就开始了做假的这条不归路。那是什么驱使歌尔在开发阶段对良率数据作假呢?我想到的可能有以下几点:
1)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前期Apple要求都会很严,只要开发阶段能够过关,等到了量产之后就可以自己放宽标准,从而提升良率。这种也许是基于多年和Apple合作的经验中获得,亦或许是认为一直都是这样过来的,大家习惯成自然,形成了默契。甚至可能Apple驻歌尔的工程师也心知肚明,毕竟厂商的良率好看,也有他们的功劳。所以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一条黑道走到底。
2)不得已而为之
Apple的产品通常会贯彻“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因此这款Air Pods 不会只给歌尔一家做,至少有两家厂商同时开发。这个时候Apple会把两家的开发速度和品质数据拿出来一起比对,从而通过一家去修理另外一家。这个时候,按照博弈论的推理,作为竞争的一方,如果你过于诚实而对方不诚实,你的最佳竞争策略是什么?如果我诚实秀出不太好看的良率数据而对方却在良率数据上做了手脚而抢走了你的市场份额,你要怎么做?于是一个坏的纳什均衡就出现了,那就是大家一起做假,看谁的胆子更大,通过胆小鬼策略吓跑对方,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因为没有亲自在歌尔一线工作过,这些都只是推理,并无证据证明。
3)内部压力迫使
苹果的产品一旦从开发进入量产,其GSM每天会review各制程的产出目标达成状况,以满足Apple既定的发布日期以及在这个日期前需要准备足够的量。而产能目标的提升离不开质量,如果质量不达标,在原有组装线的设计产能有限的前提下,你是无论如何也达不成目标的。因此这个良率也是GSM和MQE关注的焦点。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每天都要报告异常原因及改善对策,第二天就要看到改善后的结果。
怎么办?一方面现场产能爬坡焦头烂额,一方面客户又天天早晚开会逼着提高品质和产能。“用时间换空间”先用修饰过的良率满足客户的需求,暂且让客户不要骚扰,然后集中精力改善内部,从而在某一天达成客户的量和质。这个看起来不错的主意,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危机,那就是你根本就没有把握能够在某一个时间点改善好,甚至时间长了,内部都会把给客户的良率当成真实的了。反正最后量也达到了,而质量却再也没有人关注有没有改善好了。
我作为一个质量人,深知质量的不易,质量在企业里通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旦当家在追求量的时候就把质弄丢了。弄丢了也就算了,还要给它涂上一层伪装很好的颜色宣誓它的价值存在。然而终有一天,皇帝的新衣会被识穿,以次充好始终不是价值与值得信赖的公司发展之道。
唯有真正以客户的要求为导向,把客户的价值贯穿整个企业管理之中。品质没有中间地带,没有妥协,没有特采,只有Yes or No。只有这样或许歌尔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