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离婚率日益高涨的今天,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成了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事情。我们班是这类孩子的重灾区,它时刻考验着我的耐心与智慧。
2018年6月1日前夕,六一儿童节联欢会彩排前,我最后一次清点班级里参加节目的人数,发现少了一人,举目四望,目光所到之处,始终没有发现我要找寻的小人儿。
“一会儿功夫,这孩子能跑哪里去呢?”我心里暗自嘀咕着。
忽然,看到我们的数学老师牛老师慌里慌张地跑过来,喊我赶快过去看一看。我来不及细想,紧跟牛老师身后,一路小跑前进。
正走着,耳边突然传来了阵阵哭声。疑惑中,我定睛往前看,这不正是我要找的小梦涵吗?
只见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边哭便拉着小梦涵说话:“对不起,孩子,我和你爸爸感情出现了问题,妈妈才会离开这个家。不管走到哪?你要记得,妈妈永远爱你。”
小梦涵极力想要甩开那双手,大声哭喊着:“你放开我,你不是我妈妈。”
听到这句话,妈妈更加激动:“女儿,你一定不要恨妈妈,妈妈真的爱你,妈妈也是迫不得已。”
小梦涵泣不成声,双肩耸动的厉害,甩手的幅度也越来越大。我飞奔过去,一把抱住正在痛哭的梦涵。大声制止妈妈:“快放手,这样只会吓坏孩子。”
终于安静下来了,只留下母女俩的抽泣声。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也不争气地夺眶而出。
梦涵妈妈临走时,拜托我一定要抽时间和梦涵谈一谈,告诉女儿她的苦衷。我点头答应着,妈妈才依依不舍地和女儿告别,含泪离去。
事后想起,这样的一幕依旧触目惊心,女儿对妈妈该有多大的怨气,才会连一个拥抱都吝啬施舍。不过,我还是很理解,在一个九岁孩子的认知里,妈妈领走了弟弟,而独独丢下了自己,这可能成为她心中永远的一道坎,该怎样去填补这一份缺失的母爱?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如《唐山大地震》里被妈妈放弃的姐姐,死里逃生后,多少年不敢踏入家乡一步,唯恐再次揭开这道伤疤,最后还是妈妈的一席话解开了这个困在她心里的死疙瘩。其实,困扰姐姐多年的是什么?是妈妈的爱啊?我想多年后的梦涵也能懂得妈妈的不易,理解妈妈那份深沉的爱。
三年级分班不久,一个叫屈艺琳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总是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穿着脏兮兮的衣服。整天像个刺猬似的逮着谁刺谁,喜欢不分场合地告状,同学们都不喜欢她。我找她谈话,她戒备地看着我,用沉默作答;我检查她日记,希望有所发现,但她写的全是流水账。后来得知,在她幼儿时妈妈便丢下她,与爸爸离了婚。爸爸工作又忙,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她,早熟的小艺琳感觉自己无依无靠,从此她就变了。于是,我开始格外关照她,课间我带着同学们和她玩耍,让同学们对她多些宽容;了解到她极度没有安全感,总希望得到他人关注的心理,上课时,我时常提问她,对于她的回答微笑着表示鼓励和赞扬。寒冷的冬天给她买一副小手套,给她的日记写上温馨的评语……渐渐的她的脸上有笑容了,朋友多了,成绩也提高了。有一天,她给我发了这样一条微信:“刘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慈祥,我虽然没见过我的亲生妈妈,可我从您那里感觉到了做女儿的幸福。您知道吗?自从我见到您后再也没有哭着要过妈妈。我多想有个妈妈呀!老师,就让您来做我的妈妈好吗?您放心,我一定听您的话做个自立自强的孩子……”那一刻,我的心一下刺啦啦的疼起来,泪水模糊了眼睛,我也明白,艺琳已经摆脱了过去的阴霾。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时常会出现她亲手做得小礼物,上面是她热腾腾的话语;最让人欣慰的是,她脸上时常挂着的灿如艳阳的笑容。
在近二十年的教师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爱就是一朵解语花,给孩子们一份爱,收获的就是沉甸甸的惊喜和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