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找不到意义感,因为我内在缺乏人生价值追求,即便是在某一件事上,因为没有更高层层级的人生价值追求的指引和驱动,对于具体的事件也没有自己的价值认知,也就是经常容易被本能所操控,毅力也就消退地无影无踪,做好多事,也就没有了努力的欲望和行动力!
总有一些人,他们明白为何要努力:
身为农村家庭主妇的我妈说:你就这样逃避干活,还不如七哩夯噹把活干完,也就不用惦记着了,总这么拖着,也不是个事啊。
喜欢的小红薯网红“木夕_木”在视频文案中写道:“努力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可以不可以不努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我来说,对努力的意义,除了实现自我价值以外,更多的理由大概仅仅是为了可以“任性”一点!想怎样就怎样的底气,随时可以发泄的情绪,不需要隐忍的感情,想说就说的话,说走就走的旅行。
崇拜的科学家颜宁在她的微博中偶尔会提到:那么努力,就是图个“任性”。比如不怕得罪某些不地道的粉丝,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等等。
回头看我自己的这四年,属于高开低走了,心里不是滋味,一方面是原因是自己的确“先天不足”——专业方面基础不好,生活方面获得的爱不足够,自我认知方面太狭窄短视,另一方面,的确是因为自己的懒惰,懒惰的原因与“先天不足”有部分联系,但更多原因还是自己不够努力。
不努力会上瘾,成为习惯
“视知TV”在weibo上发了一个视频解释当人对某个东西/事情上瘾成为习惯后,身体和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做某些事比如吃/性行为/吸毒等,或产生好的感觉,甚至会上瘾,大脑中有一处与肢体系统相连的奖励机制,就是对情绪和形成记忆负责的区域,当我们做特定的事情时,会给我们奖励,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被释放,我们就会集中注意力在这件事上并且极有可能会在以后重复这件事。
大脑会告诉我们它喜欢的东西/喜欢做的事,对于好事,这当然很好,我们应该保持大脑告诉我们它喜欢的“好事”,但对于不好的事,大脑也会告诉我们它喜欢它们,这就糟糕了。
通常,多巴胺产生后会被产生它的神经吸收回去,然而例如可卡因之类的毒品会阻止这个过程,这样一来,神经间的突触上就有过多的多巴胺,人会进入一种嗑嗨的状态,大脑为了适应这种状态,会降低接收多巴胺的神经数量,这意味着同样剂量的毒品已经不能让吸毒者像以前那么自嗨了,因为没有以前那么多接收器被激活,即产生耐受。大脑里的神经被改变。当吸毒者停止或减少吸毒时,会发生抵触。
懒惰的生理机制我还没去了解,但懒惰也像一种吸毒,懒惰时人也会进入一种享受的状态,于是懒惰本身会阻止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将多巴胺吸收回去,于是,神经间的突触上就会有过多的多巴胺,我们就进入了懒惰带来的极度舒适/高潮,大脑为了适应这种状态,会降低接受多巴胺的神经数量,因为没有以前那么多接收器被激活,也就产生了常态的懒惰。大脑的神经被改变了,人也就越来越抵触改变懒惰的状态了。
这样去理解有些绕,抛开这些,就是一句话:越懒惰越懒惰。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陷入“越懒惰越懒惰”的漩涡里,开始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