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

作者: fly心情 | 来源:发表于2021-07-14 10:16 被阅读0次

    本书共28篇,前20篇都是和文学相关,写的是作者对曾经阅读过的很多作家作品的感受,或称之为书评,其中大多都是外国的作家;后8篇写的是和音乐相关,写他对听过的西方很多名家弹奏的古典音乐后的感受,或称之为乐评吧。

    我很喜欢他在序——《和声与比翼鸟》中把阅读和书籍比喻成两只蛮蛮(比翼鸟又名蛮蛮),只有两只蛮蛮合体之后才能比翼而飞,就像鸳鸯一样。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外国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真佩服作者阅读量之大,和理解之透彻。当我看到一半时,差点看不下去,因为书中提到了很多外国作家和作品,我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看过他们的作品了,所以看到书中谈论那些作家和作品时,我是一头雾水,也让我感到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惭愧呀!

    我只好边看边搜索那些作家的介绍和代表作品,不搜不知道,一搜吓一跳,他们中有些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作家,如威廉·福克纳,他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创作于1929年。

    斯特林堡,瑞典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生前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长篇小说《红房间》,深刻地揭露了瑞典上层社会的保守、欺诈和冷酷无情。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俄罗斯作家,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随后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

    还有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和他的代表作品《赎罪》等等等等。

    我很喜欢作者说的关于作家和作家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一段话:

    在一个不眠之夜,加西亚·马尔克斯和胡安·鲁尔福相遇了,这可能是文学里最为动人的相遇了。当然,还有保罗·萨特在巴黎的公园的椅子上读到了卡夫卡;博尔赫斯读到了奥斯卡·王尔德;阿尔贝·加缪读到了威廉·福克纳;波德莱尔读到了爱伦·坡;尤金·奥尼尔读到了斯特林堡;毛姆读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文学就是这样获得了继承。一个法国人和一个奥地利人,或者是一个英国人和一个俄国人,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空间,使用不同的语言和喜爱不同的服装,爱上了不同的女人和不同的男人,而且属于各自不同的命运。这些理由的存在,让他们即使有机会坐到了一起,也会视而不见。可是有一个理由可以使他们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死亡和偏见,在对方的脸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在对方的胸口听到了自己的心跳,有时候,文学可以使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成为一个人。

    一个作家的写作影响了另一个作家的写作,这已经成为了文学中写作的继续,让古已有之的情感和源远流长的思想得到继续,这里不存在谁在获利的问题,也不存在谁被覆盖的问题,文学中的影响就像植物沐浴着的阳光一样,植物需要阳光的照耀并不是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阳光,而是始终要以植物的方式去茁壮成长。另一方面,植物的成长也表明了阳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一个作家的写作也同样如此,其他作家的影响恰恰是为了使自己不断地去发现自己,使自己写作的独立性更加完整,同时也使文学得到了延伸,使人们的阅读有机会了解今天作家的写作,同时也会更多地去了解过去作家的写作。

    各民族的精神历史和现实生活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而文学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相似性。如同殊途同归,伟大的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然后汇集到了爱与恨、生与死、战争与和平等这些人类共同的主题之上。
    所以文学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们彼此陌生,而是为了让人们相互熟悉。
    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 

    作者在第5篇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中写道:

    拉克司奈斯的《青鱼》和克莱恩的《海上扁舟》是我最初阅读的记录,它们记录了我最初来到文学身旁时的忐忑不安,也记录了我当时的激动和失眠。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没有拉克司奈斯和克莱恩的这两部作品,还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我想,我也许不会步入文学之门。

    《青鱼》和《海上扁舟》在二十年前就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直到现在,我仍然热爱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曾使我情窦初开,而是它们让我知道了文学的持久和浩瀚。

    这差不多是我二十年来阅读文学的经历,当然还有更多的作品这里没有提及。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我就像是一个胆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模仿着它们的步伐,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就像微信读书里的一位网友说的:余华在评论这些作家作品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深入和细致入微,一位优秀的作家应该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阅读者。

    在第11篇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里,他说布尔加科夫孤僻的性格和卡夫卡很像。布尔加科夫写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发表的作品,布尔加科夫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的写作就更为突出地表达了内心的需要,也就是说他的写作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与发表、收入、名誉等毫无关系,写作成为了纯粹的自我表达,成为了布尔加科夫对自己的纪念。

    余华说他以前对为了发表的写作非常厌倦,因为那样的写作必须去追随当时的文学时尚,就像法尔克写作乌尔丽卡·埃烈乌努拉的故事一样,他也经受了心理的煎熬,接着是生理的煎熬,一切都变得越来越不舒服,他觉得自己的一切都走进了死胡同。
    然后与法尔克相似的情景出现了,某一天早晨他起床后坐在桌前,继续写那篇让他厌倦的小说时,他突然扔掉了手里的笔,他告诉自己从此以后再也不写这些鬼东西了,他要按照自己内心的需要写作了,哪怕不再发表也在所不惜。然后他激动地走在大街上,他走在宽阔的世界里,那一刻他觉得自己重生了。

    二十年后,余华重读《红房间》时,勾起了他二十多年来有关阅读和生活的回忆,甜蜜又感伤。
    过去的生活已经一去不返,过去的阅读却是历久弥新。二十多年来他在阅读那些伟大作品的时候,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可能就是这些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华的《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ize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