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
——楔子
这本书有一股平和的力量。
没有戾气、没有喧嚣。
娓娓道来,留恋与温情,已跃然纸上。
01
相守相助的“我们仨”
合上书本,闭上双眼,我仿佛也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钱钟书、杨绛、钱瑗,这三个人是不寻常的组合。
他们这个家很朴素也很单纯。
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是如此的恬静,以至于温情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中都不失分寸的流淌。
他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为此,钱钟书甘愿辞去社科院副院长职务,杨绛也情愿只担任清华的散客教授。
每当遇到困难时,钱钟书总和杨绛一同面对,还有他们的女儿阿瑗相伴相助。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一家并没有出现父母儿女相互揭发举报的人伦悲剧。
在女儿和朋友的全力维护下,钱钟书夫妇安全的度过了那个最黑暗的年代。
在他们的眼中,不论多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他们仨的这一生并不空虚,没有虚度此生。每个人都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
因为是“我们仨”。
02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杨绛先生的内心是坚硬的,又是柔软的。
一九九七年早春,女儿钱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钱钟书去世。
他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为完成女儿遗愿,92岁高龄,杨绛重新开始写作,写就的这本《我们仨》感动了无数人。
她在书中写道:“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我说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我心上连连地绽出一只又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
这些话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但是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母亲对女儿的怀念与深情。
在钱钟书去世以后,好友十分同情这位接连遭遇大悲大痛的妻子和母亲。
但是杨绛对友人说:“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生者能做的也只能把曾经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在梦里和他们再聚聚。
03
书香浸润的人生才能沉静优雅
杨绛先生这一生的经历丰富而又曲折,但是她叙述的时候,言语间却很平常,就像是一个隔壁老奶奶在跟你唠家常。
即使在写政治事件和家庭变故,老人家都极其克制感情,在不动声色还原过去的同时又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真挚的情感。
文字和知识是有力量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读多了,心就可以沉下来,对于很多事、很多人便可以看得淡然。
看到“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的恬淡温和,雍容优雅,我不由得生出一种“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惆怅。
一个人胸中要有一桶水,才能写出一杯水。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读书对这一家人来讲是种终极的幸福。
正是他们读过的那些书,才可以让他们可以从容地面对命运的波谲云诡,从而也就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一本书。
在才华撑不起梦想的时候,安静读书。
在前途迷茫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
读懂书中的别人,然后找到本真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