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599年1月23日
李世民出生
李世民,名字源于“济世安民”之意,不知道李渊在起名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个少年,果然成为济世安民之仁君,被称作千古一帝。
后人给李世民的评价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画像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名声和功劳都是实打实的打出来,他是那个时代最能征善战的将领。
唐朝开国之年,浅水原之战,彻底消灭薛举薛仁杲(gǎo)父子军队,消除了唐军西面的威胁。此战意义非同,因为一直以来薛氏父子军队就像一把刀子一样,插进唐军的后方,一旦情势有变,唐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此战胜利,除了扩大了领土之外,唐军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保证了关中大本营的安全,从此可以心无旁骛正面作战,对付西面的敌人。
其后,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再后,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消灭王世充和窦建德势力,基本消除了唐朝的威胁。
李世民作战有勇有谋,最难得的是头脑冷静,知己知彼,能看清楚对方更能看清楚自己。当坚守的时候,可以几个月安营扎寨,不为所动。当攻击的时候,势如破竹,如狂风暴雨对敌人发动雷霆之击。最难得的是善于发现时机,敌军有一丝缝隙,立即就可以抓住时机,迅速实现从守到攻的转换。守到有多耐心,攻的就有多猛烈,这真是天生的将领,攻守兼备无死角。
还有一个称赞的就是李世民的骑兵步兵相配合的战术,因为骑兵的强机动性,可以长途奔袭,又可以神出鬼没,随时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战争开始的时候,往往用步兵与对方决战,抵挡住最猛烈的进攻,当双方都最疲惫的时候,利用骑兵从后方或者侧面进行攻击,来回穿插,经过几次的冲插,敌军往往被冲乱阵型打乱部署,此消彼长,敌军往往崩溃。这一套战术成为后来李世民连破强敌的典范之作,如后来击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等人,所采用的战术与浅水原之战都不无相似。
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曾私下去视察御史府,也就是进士考试的地方 ,看到许多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卷一:“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相当有名,李世民对人才的网罗之心,其实在当上皇帝之前,李世民就有了一个招揽人才的基地,那就是天策府。
平定诸英雄后,因为李世民的战功太卓著,李渊封他为天策上将,整个唐朝三百年,获得此称号的只有他一人。李世民的府邸就被称为天策府。
天策府的官职设置非常的完备,按照等级,从总管到政治、军事、命令发布甚至是出差、礼仪、畜牧、厨房等方面一应俱全。而且很多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等都在其中。
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治理国家被人称道,其实天策府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策府的治理经验为他当国理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就是天策府是一个人才大本营,优秀的人才在此集聚和锻炼,成为他的智囊团。加上李世民知人善任,大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上的,玄武门之变之所以这么成功,少不了这些谋士们的谋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句话谁都知道,疾风知劲草,只有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人住的胸襟气度。尉迟敬德遂本是李世民的对手,降唐后,李世民爱其骁勇善战,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而且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与诸营相参。李世民的过分信任引起唐军众将的不满,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就多次向李世民提起此事,均被李世民拒绝。
620年,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割据洛阳的王世充。寻相和刘武周手下的一些旧将相继叛变逃走,唐朝诸将对尉迟敬德也怀疑起来,认为尉迟敬德必叛,就把其关押在军中。屈突通、殷开山甚至都劝说立即杀掉他,李世民依然不为所动。
终于考验的时刻来了,这天,尉迟敬德陪同李世民到打猎,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前来挑战。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带领骑兵直奔李世民,尉迟敬德驱马冲上前去,大吼一声,斜刺里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敬德保护着李世民杀出包围。善因善果,李世民如果当初杀掉尉迟敬德,不仅仅是唐朝少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李世民是是死是活未可知,毕竟尉迟敬德至少两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还有一个是玄武门之变)
后人在评价李世民的时候,多称赞他的文韬武略,知人善用,虚怀纳谏。
其实李世民的性格还有的一面是隐忍、果决和凶狠。
说隐忍,在战场上没有机会的时候可以几个月安营扎寨就是不主动出战,甚至谁请战直接斩首,就像一个猛兽一样,可以蛰伏不出。
说果决,是一旦下定决心,谁也不能动摇,比如战薛仁杲的时候长途奔袭一鼓作气,打王世充的时候,窦建德随之加入,一举拿下两大势力。
说凶狠是做事方式干净利索,毕竟一个合格的统帅妇人之仁是要不得的,薛仁杲属于投降,押长安之后直接斩首;后世在描写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时,描述李世民是迫不得已,被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轮番劝说仍然拿不定主意,之所以这么描写,是为了说明李世民的迫不得已,是被起反抗,为了美化。玄武门之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还把两府的势力连根拔起,这才是李世民一贯的作风,如果李渊不是明白事理,当然也是迫不得已,恐怕不能善终吧。
李世民文学方面的成就也不敢让人小觑。在组建天策府的时候还开设了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有著名的十八学士,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文臣武将辈出。
李世民的书法也是一绝,他曾经将自己的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
李世民留下的诗歌也是非常多,从意境上来说比乾隆的好太多了。
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
李世民一生,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武能上马打天下,连续几天几夜衣不解甲,文能下马安天下,跟文臣雅士谈笑风生。
最主要的胸襟气魄一流,虚怀纳谏从善如流,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容下别人的批评,一生堪称完美。 被后世所批评的玄武门之变,我认为恰恰能反映出李世民的伟大之处,古往今来政治斗争一向残酷,为了争夺皇位,骨肉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太多了,为什么玄武门之变独独被后人耿耿如怀,窃以为,恰恰是李世民这个皇帝做的太完美了,才被人拿出这件事拿来反复的说,白璧微瑕,不值一提。要知道,争夺皇位的时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建成元吉联合起来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建成的才能,元吉的武力俱是一流,两人对李世民下手,到时候倒下的就是李世民了,所以这个完全可以理解。
作家柏杨说:“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所以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应该是实至名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