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离真相有多远

离真相有多远

作者: tanxuuuu | 来源:发表于2016-08-11 23:03 被阅读78次

有没有经历过一时间觉得一件事甚有道理,对它深信不疑,然后逐渐发现有些蹊跷,观念松动……

有没有一件事作为经典案例被纳入10多本本科生教材,众多声名显赫的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反复地研究它的来龙去脉。就有这么一桩谋杀案,在全美引起了广泛关注,激烈讨论了40多年,至今仍有争议。在这桩案件中,凶手被绳之以法,犯罪证据确凿,遇害者的灵魂得以被正义抚慰,案件并不是悬案。

本该消失在时间当中的案件,后续却引起轩然大波,像是暗示着人类是游走于这个蓝色星球上最冷血自私的动物。

这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于1964年3月,一个周四的深夜,天气寒冷而潮湿。被害女人是28岁的基蒂·吉诺维斯,家住纽约市皇后区秋园,是一个宜人的住宅区,绿树成荫,家庭住宅错落有致,有几幢公寓楼和一个小型商业区。袭击就发生在女人家住公寓附近!凶手是一个看上去普通的顾家男人,温斯顿·莫斯利,29岁,之前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妻子是一名护士,他们育有两个孩子,袭击发生的第二天早上,他照常上班!

这起事件持续引发关注倒不是因为莫斯利看似普通的外表下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而是源于一位资深记者兼编辑调查后的报道。

A.M.罗森塔尔,纽约时报都市版编辑,早年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名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稿,荣获普利策新闻奖,此篇报道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这位记者在《纽约时报》头版上所刊发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半个多小时内,皇后区38位遵纪守法、人格高尚的居民,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杀手尾随并用刀子捅死了一个女人,共袭击了三次,都在秋园内……整个袭击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被袭击者死后,才有个目击者报警。”

可以想象报道所引发的轰动,大家对这个故事惊讶得目瞪口呆然后困惑不解。38个“好人”为什么在那样的情况下没有作为呢?只要打一个报警电话就可以挽救一个女人的生命啊!报社、电视台、其他听闻这个故事的人,大家似乎一直认为,38位目击者的冷血表现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新低,人们严厉谴责了那些居民无动于衷的冷漠行为。此次事件震惊了美国上下,比尔·克林顿总统在此事件30周年纪念日还发表谈话,在往后的几十年中,开启了对旁观者冷漠现象的课题的学术研究高潮。

两名纽约心理学教授,比布·拉坦纳和约翰·达利对这件臭名昭著的事产生了职业的兴趣,他们研究推测,现场有大量其他旁观者在场时,旁观者对紧急情况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比较黑暗,周围有其他可以帮忙的人,单个人须承担的责任就减少了。说不定有其他人可以帮忙,说不定有人已经那么干了,因为人人都想着也许会有其他人帮忙,结果可能人人都没帮。看似责任分摊的小事,却导致了一件将人类推向自私冷漠边缘的罪行。第二个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更有意思,很多时候,紧急情况乍看起来并不显得十分紧急。躺在大街上的男人是心脏病发作,还是喝醉了酒?窗外一男一女的喧闹是需要报警的暴力犯罪,还是情侣吵架,不必外人干涉?碰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人很自然地根据其他人的行动来加以判断,根据其他目击者的反应方式来得知事情够不够紧急。

可我们很容易忘记,其他旁观这件事情的人恐怕也在寻找这样的证据,而面对未知我们通常的状态是不轻易行动以免引发什么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就陷入了所谓“多元无知”的状态。每个人从对旁人的观察得到这样的信息:好像没人行动,既然没人反应那就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怕的是,危险也许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悄然降临。

怎样破除这样的局面呢?罗伯特·西奥迪尼在畅销书《影响力》里介绍到,作为需要帮助者,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请让周围可能的人明确注意到自己的状况,而不要旁观者陷入犹豫,比如明确地呼喊救命,当然想要获得有效帮助,还需要旁观者自身拥有利他主义甚至英勇的品格。而作为多位旁观者之一,当有其他和你一样对目前事态感到茫然的好心人向你询问是否要作出反应时,最好能给出积极正面的回馈,推动大家一起搞明白事态。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似乎暂时得到了解释38位旁观者行为的答案,“多元无知效应”或者“旁观者效应”,在向我们解释悲剧发生时,如果又多个目击者在场反而会以各种原因导致他们无动于衷。多么的毛骨悚然!这真的就是人类黑暗面的呈现吗?这么多年以来,人们审视我们人类所存在世界的本质,是归根结底的利己主义所表现的冷酷无情,我们利他主义 的善良、无私和英勇就一击而溃吗?人们反复地追问:事发时,他们怎么就能如此令人震惊的无动于衷呢?

一个更好的问题,他们的当时的行为果真是这样的令人震惊吗?关于这起案件的所有讨论因A·M·罗森塔尔在《纽约时报》的报道而起,而报道真的属实吗?

美国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畅销书《魔鬼经济学》作者,专门走访当年事发的街区,或许事件的全部真相我们已不能得知,但我们可以从史蒂芬·列维特调查的内容看看真相的另一面。

作者们走访了秋园,找到了一位当地历史事件协会的会员小约瑟夫·德梅,他为了做网站努力收集了关于此案的报道。德梅称当年《纽约时报》的报道太夸张了,且有几处事实错误。根据德梅的说法,下面的内容更接近真实情形:

第一次袭击大约发生在凌晨3点20分,当时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吉诺维斯后背被人捅了一刀,尖叫着喊救命。尖叫声惊醒了附近公寓的一些住户,他们立即跑到窗边。公寓至少有一个人(男的)对窗外大喊:“放开哪个女孩!”,致使莫斯利立即跑回他的停在不远的车中。吉诺维斯挣扎着站起来,缓慢走向公寓楼后边,但是,她没能走到。在通往她住所的附近公寓的门廊里,她倒下了。大约过了10分钟,莫斯利又返了回来。黑暗中也许是寻着血迹找到了倒下的她,在走廊中,他奸杀了吉诺维斯,随后逃之夭夭。

没错,实际上,只发生了两次袭击。第一次短暂的袭击是光线暗淡的人行道上发生的,当时是深夜。第二次攻击是在10分钟后,在门廊里,所以目击者只看得到第一袭击而看不见第二次。目击者的人数也被警局夸大了,经误报道引发了千层浪。德梅说他们只找到六七个人目击了凶手现场。而且关于报警问题的描述甚至也不是真实的。目击者迈克·霍夫曼在事发当年还没满15岁,当时他们住公寓二楼。霍夫曼回忆说,当时他被街上的喧闹吵醒,但没听清究竟,他估摸是情侣吵架,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反倒很生气,于是对他们大吼安静点。霍夫曼说他听到其他人也在喊,他的父亲也被他的大喊吵醒了,霍夫曼告诉他父亲说一个家伙殴打一女士后来就跑了,霍夫曼和他父亲在窗边看见女人挣扎着拐到楼后面,随后,一切平静。父亲怕她伤得重,于是就打电话报了警。那个年代报警还没有911,要先打给接线员,然后再接往警局,整个报警过去了好几分钟。警方证实,第二次袭击后有人报警。霍夫曼则认为警局行动很慢,可能因为父亲电话里描述得像家庭纠纷而不是凶杀案。他们父子第二天早上才知道那家伙又返回来把女人干掉了。

霍夫曼对这起事件的回忆可靠性有多高,这很难说。梅德和霍夫曼都想让小区摆脱因这起案件而起的冷漠恶名,为自己辩护固然在情理之中。现在我们知道了案件中不同人物的动机,那《纽约时报》的报道和梅德、霍夫曼的说法哪种更可靠呢?读者您认为呢?

莫斯利是在案发后几天被抓的,当时他在谎称帮人搬家,实则行窃,一个邻居对此怀疑报了案,并弄松了莫斯利汽车的分电器盖。这意味着,这个杀手因为诸多邻居的无动于衷、不予阻止而顺利犯罪,却又因一个邻居的怀疑而落网。

史蒂芬·列维特写到,人的表现没有想象的那样崇高,但也没有那么邪恶。

相关阅读:

《魔鬼经济学》,[美] 史蒂芬·列维特,[美]史蒂芬·都伯纳 著,中信出版集团,2016

《引爆点》,[加]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著,中信出版社,2014

《影响力》,[美] 罗伯特·B·西奥迪尼,万卷出版公司,2010

相关文章

  • 离真相有多远

    有没有经历过一时间觉得一件事甚有道理,对它深信不疑,然后逐渐发现有些蹊跷,观念松动…… 有没有一件事作为经典案例被...

  • 我们离真相到底有多远?

    01. 前两天,随公司领导接待了某广告公司的负责人,作为什么都不懂的新人自然是难以插上话,只得乖乖坐在旁边,听大佬...

  • 我们离社会的真相有多远

    若果你的内心是开心的,那么你看周围的环境也是开心的,内心的灰暗的,你看周围的环境也是灰暗的。社会的一切与我们的内心...

  • 癌症真相:我们离癌症有多远

    我的工作中,常发生这样的对话: 我:为什么要买保险啊? 客户:怕生病没钱医。现在轻松筹点滴筹这么多,我身边XX又是...

  • 但愿

    昨夜,今晨 李医生在全网的祈祷中,离世 时间无法倒流,人心无法揣测 我们离真相到底有多远,我们离宁静到底有多久,多...

  • 你离真相还有多远?

    你离真相有多远? 《唐人街探案》里的思诺笑得很纯真,一副惹人疼爱的邻家小妹妹模样,但故事的结局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 你离优秀的人有多远(诗歌)

    你离优秀的人有多远 光靠努力追上的只是一点点 你离优秀的人有多远 没有底线做事只能睁只眼闭只眼 你离优秀的人有多远...

  • 荣誉的罪恶《断剑之谜》

    历史的烟尘滚滚而去,留给我们的是我们编造的事实?还是事实本身?我们离真相到底有多远? 布朗神父和傅南彪...

  • 《问己》

    《问己》 距离离自己的样子 有多远 距离离自己的梦想 有多远 距离人生的价值 有多远 纷纷扰扰 起起伏伏 爱与信念...

  • 离死亡有多远

    昨天得知父亲要做一台心脏的手术,整个人就崩溃了,我害怕,我想回去,母亲和姑姑都不愿意让我回去,这场手术的风险说真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离真相有多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ms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