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或者电影中,有一种戏剧结构是这样的:
事先告诉主人公将在某地遭遇厄运→告诉主人公别去→主人公执意要去/主人公不想去→厄运如期降临
读者一开始就知道主人公即将遭遇厄运,为他提心吊胆,希望他能够逃脱,但是故事如果按照读者期待,顺顺利利让主人公躲过厄运,那故事就不好玩了。
比如,童话《睡美人》,公主一出生就被黑女巫诅咒,长到15岁会被纺锤弄伤而死。国王和王后毁掉了王宫里所有的纺锤。但公主还是死了。
再比如,希腊神话里的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背负着杀父娶母的诅咒。被父亲赐死,逃过一劫,在别国长大。但最终还是应验了诅咒。
这种戏剧结构,也用在现在大热的《香蜜沉沉烬如霜 》。一开始就说锦觅万年内,会有一个情劫,她娘给她服下了陨丹(也就是绝情丹),可最后锦觅,还是要受情劫之苦。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能够从这样的故事里,偷到哪些武功秘籍,运用到我们自己的写作中呢?
我中午看了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中的一集,《城后波车站》。用的也是“逃不掉的厄运”这种戏剧结构。剧情超级精彩。咱们就以这个为例。
这个笑容看得我毛骨悚然男主在工作上需要找两位同事帮忙,但怎么都联系不到他们。
男主去找领导。领导给他看了一个视频。是两位同事失踪前拍摄的。
在视频中,两位同事站在车站站台,讲到一个都市传说。传言,在手机里用地图搜索路线时,不设置起始地点,但把时间设置为6月6日,6点6时。就被带到城后波车站(现实中并不存在)。同事胆子大按照传言去做了。然后视频就在这里中断了。
领导告诉男主,千万不要去搜索。如果你搜了你就回不来了,直到有人去替换你。
男主不信邪。还是去试了。他站在车站月台,搜索6月6日,6点6时。
来了一辆列车。按照正常的时刻表,列车应该一个小时后才会到。他不敢上去。
突然他背后出现一个男人,把他一脚踹进去。列车门关上了。他一回头,看到那个男人,笑得异常诡异。
列车果然开到城后波站。男主下了车。又看到那个踹他一脚的男人。男人提着一把斧头,狠狠地劈过来,男主吓得闭上了眼睛。
过了一会,睁开眼,发现眼前不见了拿斧头的男人。自己没受伤,完好地站在车站月台。
就在这时,一辆列车进站了,他在犹豫进还是不进的时候,被人一脚踢了进去,转身回头,看到一个男人,笑容诡异。
在恐怖片中,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桥段数见不鲜。
明知某间房子是鬼屋,但是偏要去探险。
明知某个人其实是鬼,可偏要去靠近。
写作者要做的,就是让读者猜不到你接下来的招数。读者为主人公担惊受怕,但写作者就是要让那些担惊受怕的事情发生,而且越惨烈越揪心,越好。不然作者哪来的“后妈”荣誉。
恐怖电影中,“厄运逃不掉”的时刻,最抓人心。门自动开了,黑暗中滚出一个球,灯无故灭了,水龙头自己开了,镜子里一闪而过的脸,女鬼出现在身后,各种恐怖情节叠加起来,哎哟,我的小心脏。
说回《城后波车站》,最后有一个神来之笔。
男人的斧头砍向男主,男主闭上了眼。睁开眼后发现,自己好好地站在月台上。好像做了一场噩梦。
但是紧接着,他被人一脚踹进了列车里。回头看到那个男人,笑得诡异。噩梦又变成了现实,正在上映。
主人公经历某个恐怖事件——醒来发现是一场梦——其实不是梦,是恐怖事件的开始
恐怖电影用这个结构,可以让观众那种提心吊胆的情绪、悲剧一次次轮回的无奈感,足足放大一倍。
在“逃不掉的厄运”中,不论主人公是主动靠近厄运,还是在逃离过程中被拖入厄运,都饱含了悲剧的凌虐美。让人抓心挠肺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