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每到雨季,低地蓄满雨水,就会覆盖上一层密密匝匝的水葫芦。一对年纪相仿、性格迥异的印度兄弟就在片低地旁玩耍、成长。大学毕业后,哥哥苏巴什前往美国深造,弟弟乌达安热忱投入革命,却因杀害一名警察,在低地旁被捕并遭枪决。
得知弟弟死讯的苏巴什匆匆赶回印度,为保护弟弟已有身孕的妻子高丽,苏巴和她结婚并带她来到美国。然而乌达安的幽灵始终困扰着高丽,终于有一天,高丽抛下年幼的女儿和苏巴什,独身一人前往加州……
在孟加拉语里,昨天对应的单词,kal,也用于明天。如果不加区分,便无法分辨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似乎隐喻着四代人无法转圜的命运,他们被历史挟裹,一直在逃离,但在灵魂深处,却始终有一个自我无法安放。
作者简介 :
裘帕·拉希莉(1967—),印度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伦敦,父母为印度移民,两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
精彩书评:
壹:短评
# 裘帕·拉希莉的译作陆续在国内出版,从《解说疾病的人》《不适之地》《同名人》到这本《低地》,这是位把自己的印度裔身份在写作中发挥到极致的好作家,是那种将来能写出更伟大作品的作家。五十出头,正是刚刚沉淀完前半生而后细细品味的年岁,也是好作品的高产期,我们曾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多少局限,将来就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相应的冲破局限后的张力。其实一个作家倘若能在其一生中找到一个真正的主题,沉浸在这个主题里,追本溯源,和主题一起成长,就是件很棒的事情。裘帕·拉希莉的主题就是“移民、文化冲突、寻找自我”,她不厌其烦地写,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选择下的移民和文化冲突,一直写到《低地》中特殊历史变革时期的自我与冲突,写得令人心碎也令人欢喜,爱与痛苦中有着惊人的崇高之美。
# 和七年前第一次读拉希莉的感受一样,时间来回穿梭,而情感始终非常克制。
贰:
放下书已是半月有余,不知能写下什么样的书评来。家庭作为不可分割的纽带,而褪色的大革命作为罪与罚的根本契机,展现出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以印度近现代史为大背景的家族史”不能完全定义这本书,因为作者好像是贴近着每一个人物写下他们的心境,又好像是袖手局外,冷眼旁观着发生的悲欢离合。你的神经不会被这些遥不可及的人物所牵动,但依旧是放不下书地想要知道他们的生活如何。革命带走兄弟一人,他不再存在,却在所有人的生命轨迹中留下烙印;罗德岛上的被抛弃印度纱丽,和在印度酒店那愧对的一跃而下……这样被提炼的生命历程叫人生出一股敬畏,不过,也没什么高尚的人生感悟可说。
Life is mesmerising, but it can also be cold and brutal.
叁:
作者在遣词造句间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句式,因此全书气氛显得有些平淡。然而,这贯穿始终的平淡中却无时无刻不渗透着一种看似希望实为绝望的感觉。Udayan的死给所有人都带来的了痛苦,但作为读者的我,可以理解Gauri的绝望却不能理解她的抛弃与别离。而Subhash对Gauri产生的所谓感情与组织家庭的决定,究竟是出于对弟弟的责任感,还是在异国求学中萌生的那种看似与Gauri相似的孤独无助感,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Udayan的死,是一切的转折,他最初的选择,一种被描写的似乎有些天真的冲动,改变了他周围每一个人的人生。
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究竟是怎样一种理由,让Gauri选择离开,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愿面对和养育?因而,我眼中的Gauri是不负责任且自私的。这种自私,甚于Udayan执拗的莽撞,更甚于Subhash对于bella出于恐惧的隐瞒。
微Q同号:2802031363 公众号:pengdiary
文章为有偿阅读:1元/篇 ,自觉投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