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作者: 如果miya | 来源:发表于2018-12-01 19:16 被阅读67次

    (部分书摘)

    《得未曾有》,这是多年前买的书了,现如今本没什么兴趣,本来想直接处理了,但想想新书还是不舍得,就随便翻一翻吧,没想到收获也不少,最后还整理出一篇文章。这本是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的第一部作品,去除掉以前文章中有的戾气与造作,与岁月握手言和,对人生有思辨,对生活有反思。

    这本书介绍了四个人,厨师,摄影师,僧人,古琴师。他们在这个浮躁又物质的时代里,在意生命内在的丰盛,淡定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活着。

    【拾花酿春:厨师刘汉林】

    他来自南通,性格随顺,早年靠别的营生,后来才经营餐厅,不对外营业,只接受预定,做应季菜肴,自己酿酒,也画国画。他觉得做菜就是,怎么样把食材的临界点最好地体现出来,让它的生命达到最后的完美。他对食物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崇尚原始与简单,希望慢慢积累对食材的了解、运用和搭配,用心处理食材。生活也是,认为快乐来自微小的事物,而做饭是对内心的一种关照,认为现在社会因为效率,失去了本来有的一些神韵:

    “超市里现在有很多方便食品,也许是为想节省时间的人准备的。但很多人怕麻烦,最后反而会给自己找更多的麻烦。

    很多食物现在已经徒有形式,没有营养。常见的黄瓜又大又粗,对我来说,不是本地黄瓜就不做。可是饭店需要做很多,满足各种人的胃口,他们不会管是什么样的黄瓜。也许一个人点黄瓜是想念小时候吃过的好味道,但现在的黄瓜已不是自然生长的那种。

    他说,很多人号称自己是吃货,其实对于如何吃并不清楚。只是炫耀自己尝到了新菜,去到了某家特别的餐厅,却不知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最好的,以及应该怎么样做出来是好的。

    庆山以前有时工作忙碌,人疲倦,不想做饭,会去一家附近的餐厅吃饭。但总觉得那里的菜灰扑扑的,好像漫不经心凑合着就端出来了。吃完之后,身体的能量场也变差,很堵。后来再不去了。除非没有选择,一般会尽量在家里做饭和吃饭。

    但目前,这种样子的餐厅是大量存在的。正如他所说,人有时想避免麻烦的方式,何尝不是在找新的麻烦。对吃的东西,态度不能将就也不能含糊。

    现代人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多了,有科技助阵,却更为无聊。领略不到在自然中与之联接的情趣和清欢,一些感受都开始不真实。以前的人更敏感,更愿意往内去探索自己与外境的关系,这样所得反而丰富。

    一千万是过日子,一百万是过日子,十万是过日子,一万也是过日子。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

    【还乡记:摄影师魏壁】

    他抛弃这个时代普遍的价值观(城市长的一样,追求也一样),从城市回到农村老家。他种树种地种蔬菜,想一辈子只守着一片树林过活。他从自然收获启示,摄影,然后毛笔提字。他认为每一张好照片,都是要与神交汇,而那一刻自己已不在。他只用毛笔写日记,通过书法修心,觉得文字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他转向内心探索与调整,在这个花里胡哨的时代清晰而诚恳的表达自己。他说:

    房前屋后要有一些掉叶子的树,这样才能看到四季。要不然无趣。

    我不需要太多跟外界的交流,也厌倦所谓高雅的娱乐。最终心还是需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

    每件器物的比例有严谨的传承,差一点就不好看,不好用。这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东西,一根线条也好,一个斗也好,浑然天成。粗一点不好看,细一点不好看,要恰到好处。

    对我来说,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永久的知己。山色这么美,看一整天也不会厌倦。得到的愉悦,远胜过赚一干万开奔驰、宝马。金钱、科技、物质解决不了人的空虚,这不是阿Q精神。幸福感百分之九十跟这些没关系。这些想法也许是上帝赐给我的一点慧根,加上童年的经历、后来的自觉。

    很多人体会不到由内而外的欢喜,也可以说上帝没有赐给他这份福。他们更享受一个恒温的游泳池、一辆昂贵的保时捷,然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现在的时代物质消耗过度,但人们在欲望中得不到真正的安稳。物欲永远不能满足心灵。佛家有言,多欲则苦。无休止的吃喝、豪车、花样百出的商品,都是短时间的麻醉。

    农村也在遭受一种结构性的毁灭,但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去触摸,去感受,还是会不一样。知道到底什么东西对孩子有好处。触摸一次,比想象一百次更有效。只有童年的东西才属于你,因为有过足够交流。童年的记忆太重要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艺术不可以妥协,做得越纯粹,越成为自己。到了一定境界,不造作的、不说出来的都是好的。不表达的东西存在于那里也是好的。艺术是独木桥,没有坚强的信念无法坚持。信念来自是否真的热爱艺术。如果真的热爱,就无所谓苦难,无所谓离开大众的价值观。选择了艺术,也是选择了一条苦行的路,但其实也是一条幸福的路。

    一辈子就这点事,把自己说服了,不用管别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人真的关心你。

    【渡过轮回梦海:藏族僧人桑济嘉措】

    桑济加措写下的句子很有味道:那些雪是慢慢地从登日山走过来的,天上似乎有我看不见的幽静小道。它们像迁徙的蝴蝶,太阳出来后在人们的记忆里销声匿迹。但今天它们在阳光下闪烁非不可触碰的身影。这是我在拉卜楞寺十年来见过的第一次太阳雪。

    他的文字里,有思考,有美感,有活力。他尝试很多新鲜事物,但也努力破除随之而来的傲慢。他,是修行之人,满怀慈悲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对一切情况都是接受的,没有抱怨,没有遗憾,也不担忧,不慌张。认为佛法可以让人超越自我,减少对物质的欲望,不局限在里面,得到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自在和自由。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做所有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对生命负责。他说:

    修行最关键的是决心,你的相信会改变当时的困境。

    任何学习都是困难的事情,就算下雪也要在雪里诵经,很冷,但这些会让心变得强大,变得柔软。头脑的知识可能没学到很多,只是先把心弄大。

    心先变得强大,然后去实践,不然会在原地打转。我所有的决定都很坚定,要做到的就一定去做。真正经历事情才会真正产生内在力量,这是破除自我的很好修行机会。

    人喜欢言谈他人的过失,不看自己的错误。别人身上很小的错误,也要放大说出来。诽谤一个很好的人和他做的事情,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见,但伤害的力量是很大的。

    任何戒律都是为了在现在和以后不伤害自己和他人。

    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死去。当他们死去的时候,如同从来没有活过。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没有保持警醒和竭尽全力,死去的时候则一无所获,生命如同虚度。很多人在活着的时候,几乎不考虑自己会面对死去的一天。

    人们习惯了依靠惯性安排自己的生命。用工作麻痹自己,空闲时间用娱乐和物质消费来打发,这是常见模式。

    祈祷世间清凉。祈祷众生平等。祈祷人们的心找到回家的路途。祈祷人们发现和找到自己生命深处的慈悲与智慧。

    修行人的身上有时候看不出很明显的性格。他们能把自己的棱角抹掉,不露痕迹。

    他可以不受限于习性,而很多世俗中的人是有种种习性的,比如贪着,对物质、对人的贪着。执着于自己要有一种归类。执着于别人怎么说。一般修行人身上表现不出这些东西,这些是不重要的,微不足道的。

    时间是一个艺术家,完成了画家没有完成的一些东西,包括给这件作品赋予一种灵性,一种价值力,或者是一种意念。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抱有误解,一方面是没有真正阅读佛教经典,理解释迦牟尼的真正观点,另一方面是现在的一些佛教形式,让人觉得功利、表面化并且充满索取。比如很多人去寺院,只为了烧香拜佛,祈求实际利益。

    人有自己的意识和倾向性。佛教的奥义太深了,一条鱼怎么能了解大海。

    【素琴·古音·淡味:古琴师叶名珮先生】

    她,一生弹琴,也学过画,曾是张大千的弟子。老先生给我的感觉,像是《天龙八部》的扫地僧,真正达到了某个境界。她经常说的一句话,自己弹自己体会。认为学琴,要心里真正喜欢,好好学,经常练,要有毅力,心无杂念,注意琴曲的内涵,想着把它弹好。叶老先生,长期而专注的弹琴,享受也尊重,哪怕流离辗转中也长伴左右,不曾分离。所有的表述,质朴直接,谦虚地认为自己画画和弹琴都是业余,是整本书中,最平静过日常的人。

    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开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仙阜。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即便是对物,也要“惟乔木怪石、江梅崖挂、松风竹雪、槐阴萝月之下,猿鹤麋鹿之前可也。其他妖艳之花凡类之物切宜忌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vr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