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闻过则喜,对于很多人在很多事上往往是“闻过装喜”,我们较难接受逆耳之言了,但可以装得从善如流。这问题深究下去,可能会触及两类人格:表现型人格和成长型人格。这里就不展开了,请详见:《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
但在投资上,如果有人指出了你的错误,你就可以挽回一笔真金白银或是大赚一笔。这是真的闻过则喜了,是真喜。文字能力上的短板带来的面子问题,在金钱面前不是个事,这是驱动我把关于投资的一些思考写出来的一个理由。简书这个写作平台可以设置文集,我就干脆把投资类的文集叫做“闻过则喜”。
我信奉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而写作可以倒逼思考,对认知进行梳理,那么写作对投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了。怎么算,这事都值得去做。
一个悖论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类似这样的话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当把投资的定义不限于财务,推广到婚姻、事业、品位乃至于单纯的乐趣等等,那么广义上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着投资。有意或是无意,主动或是被动,我们都在做。在这个层面上去探讨“你适合投资吗”,这答案显然,不然你就别活啦。
我们很少见到这样的说法:不是人人适合婚姻的,不是人人适合工作的……极少吧?但我们谈及日常的投资时,经常会听到另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不是人人适合做投资的。常见吧?
当一个定义——投资,从广义概念收缩到狭义的概念,得到的却是近乎截然相反的答案。这事就值得玩味了。
适合吗
我有个朋友,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但考驾照考了令人发指的“四次”(再挂,日后只能和他儿子玩四驱车了……),开车也没几年就出了两次大事故,庆幸人都没事。先别说这两次大事故,就谈前面的驾校考试,如果我们按“人人未必适合做投资”的逻辑,他是不是就不适合开车了呢?我观察身边的朋友,没有人这么去劝说——就算发生了两次大事故了,也没有啊!如果我们逻辑真得讲究一贯,应该能见到这样的对话:
“你TMD别再开车,不然我们就把你送进去!”
“就让我再开一次好不好?不会有下次了。”
我只是把“投资”替换成“开车”,这场景就显得怪诞而又好笑。
接下来谈谈我自己。我在数字货币投资领域也有4-5年了,那我适合投资吗?我和朋友谈起比特币是2012年左右的事:
我:“我想去挖比特币。”
朋友:“你买得起显卡吗?”
就这样……我就转身听摇滚乐去了,对于年轻人毕竟摇滚乐最酷嘛。相较于身边的人,我并没有投资上的那种敏锐性。好了,正儿八经得要“投资”吧,我把手头的钱几乎一次性“梭哈”了比特币。出差温州,还和两个朋友夜宵得瑟:
三十岁,我给自己买了30个比特币,这事太酷了。
而后就是漫漫熊市,我也割肉出局了,宣告自己是个失败者。
在一个圈子混了4-5年,能力再不济也算入门了,也赚到了钱。可是呢,哪怕现在投资,每次买入一个品种,买完之后它还是照样——TMD跌啊!!!虽然心境不一样了,但从操作层面看,仍然很“韭菜”。
我朋友适合开车吗?那我适合投资吗?
刚需
我是上初一才知道有足球这玩意的,而我个人运动天赋几乎为零。更打击人的是,在当时流行的报刊上看到一个说法:我的足弓也不适合踢球……如果给各个素质打分,我的得分套用小品《卖拐》里头的一句台词就是“基本告别踢球”了。
但是,那时青春期啊,精力旺盛得没处发泄。玩耍(踢球)就是刚需,谁管那么多呢?这不,这么多年也就踢下来了,还没High够,真没空去操心适合不适合这样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似是而非的问题困扰,智力上做了太多无谓的消耗。真正的问题,不是这件事“你适合不适合”,而是这件事“是不是你的刚需”。
不需要具体的数据,如今的物价、房价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了通货膨胀它太“膨胀”了——好吧,看下津巴布韦我们是可以宽慰些,但这种压力确实存在。普通人勤勤恳恳得工作可以跑赢通胀吗?每个工种的工资大都会有个天花板,天花板到了,我们又该怎么办?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财务上的压力会不会有一天变成需求上的迫切(刚需)?
那一天真得来临,我们还会去纠结自己适合不适合投资吗?我想这是个伪问题。
推而广之,很多事情也一样,不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是这件事是不是你的刚需。是,就会去学习,就会去让自己不断成长直至熟练掌握它。一个不会主动学习,不懂得成长需要过程需要代价需要耐性的人,他又适合做什么事呢?
我知道,奉劝他人不去投资的初衷还是出于一片善意,怕他亏钱嘛。或是,拿投资领域“二八开”来佐证和质问。我的回答,在我的行文逻辑中已经给出,容我卖个关子,此处就按下不表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