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三:成年与自主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三:成年与自主

作者: 申公鲍 | 来源:发表于2017-08-30 14:46 被阅读0次

    独立,意味着你一个人时不觉得孤独。

    自我评估:

    1、我的原生家庭对我的信仰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2、在心理上摆脱父母,并成为自己的主宰。

    3、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我不喜欢的事情。

    4、我希望自己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5、相比而言,我更希望自己独立而不是依赖他人。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已经为我们迎接成年各阶段的挑战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成年期还是要面对许多选择,在走向自主的过程中,你需要对自己早期做出的决定进行总结,并且认识到如果它们已不再适合当前的情形的话,你可以改变它们,而且也促使你对童年时得到和接受的一些信息提出质疑。你可以借此与自己失败的想法和观点展开对话,从而获取更加积极、建设性的观念。

    你的家庭和文化背景对你应对发展的方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文化和原生家庭对现在的你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成年过程中,你所做的选择有的是为了满足他人预期,有的则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你可能发现,开始的时候你让自己去适应他人,或者你往往选择更安全的方式而不是去尝试有风险的新方式,你可能对自己做出的许多新决定满意,也可能希望那个时候你做出了不同的决定。成年后,当你对那些关键转折点上自己所做的选择进行反思时,可以把它们与你的童年经历联系起来。当你看清楚自己在生活中的选择轨迹后,如果你发现其中一些对你已不再适合,你可以对它们重新修订。当你意识到早期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你才可能完善这些决定,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

    一、通往独立与相互依存的道路

    虽然我们可能已离开父母和原生家庭独自生活,但我们并未在心理上真正独立起来,那些曾在我们早年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基于这个原因,你必须清楚的意识到现在的你被哪些因素所影响,并且要知道这些影响对于作为一个成熟成年人的你,究竟是提高了你的生活质量,还是限制了你的发展。可能会有许多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你产生过影响,但在这一章,我们将重点关注父母(或是其他监护人)对你的持续影响。

    自主(心理成熟):意味着你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不能让他人为你的选择负责。确定自己独立的身份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通往成熟的道路在童年早期就开始了,并一直 贯穿人的一生。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否建立关系非常重要。《修复关系:女性如何在治疗和生活中培养关系》一书中对和关系破裂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结和关系破影响进行裂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了很好的阐述。作者认为联结就是两人或者多人间彼此关心和信任;断裂则意味着与相互关心和信任背道而驰的关系。作者看来,心理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断裂或者孩子和成人无法参与到正常的彼此关心和信任的互动中而饱受心理断裂所致。因此个体目标就是要学习建立和他人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健康乐观的心理需要一种建立在彼此关心的基础上的关系,而相互信任的关系则体现在交往双方互有好感又能满足彼此的需要。反之,如果一方以牺牲另一方而获取私利,那么这种关系注定将会断裂。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父母都会对你的行为和决定具有一定影响力。当你开始走向独立,并与他人建立关系时,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决定,看看它们是否仍适合你当下的状况,是非常明智的。你可能继承了父母大部分的价值观,但在努力学习成熟的过程中,你仍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引导和自我决定。

    关系中的自我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非个体的独立。因此,自我发展是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实现的,而不是远离他人靠自己独立做到的。我们强调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互动极其重要,也就是说个体既要被理解,也要理解他人;既要被信任,也要信任他人。

    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是你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选择,并坚持这些选择不动摇;另一个标志则是能与你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能够与他人形成联系意义重大,但首先你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形成成熟的观念。自主比独立的内涵要多的多,我们对于自主概念的理解包含两个部分:关系中的自我,背景下的自我。

    很显然,自主绝非“只管做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给他人造成的影响。相反,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并遵循它生活,而这其中就包括要关注别人的利益。这里,请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在哪些方面,你认为自己既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又能顾及他人的期望和需求?

    在你的生活的哪些方面你希望自己能独立行事?自主会对你的情绪和自我认知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哪些方面你希望自己能变得更自己?哪怕这意味着要冒一些风险。

    重新评价早期的学习和决定

    1、沟通分析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我们了解从儿童到成年期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人格理论,也是一种咨询方法。最早由艾瑞克•伯恩提出。这一理论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成年人是基于过去的经历做出决定,而那些经历以前可能适用,但现在已经不再有意义了。他强调人首先需要增强自我意识,明确自己努力改变生活轨迹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力量去改变自己早期做出的决定。通过沟通分析,个体能够了解自己在儿童时期所接受并内化的规则和标准如何影响自己现在的行为;同时也能觉察到自己的生活脚本和家庭脚本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每个个体都应该意识到他现在完全可以改变那些不再有意义的决定,同时保留仍适用的部分。

    2、生活脚本

    这一概念是沟通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由父母的教导和我们童年时所做的决定两部分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成年后会按这个脚本来生活。

    3、脚本

    始于婴儿时期,来自父母非语言的、细腻的表情。我们其实很早就通过模糊、简洁的方式学习和领悟人的价值及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了,然后脚本变得细腻、直接,这时我们可能会“收到”一些负面的信息,要听大人的话;别像个孩子一样;我们知道你表现的不错,但我们希望你做到最好,因此不要让我们失望;永远不要相信别人,要靠自己;你太笨了,你肯定一事无成。

    我们的生活脚本同时包含着来自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内容,它构成了确立我们身份的核心,我们的经历有时会使得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只有成功了才能得到爱”,“我最好别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父母都是对的”,等。这些想法可能会一直伴随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且很难被忘却。这些早期对自己形成的看法经常会在潜移默化中反复影响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对自己的认识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寿命和生活品质。

    我们的经历和环境可能会推动我们把这些脚本变成生活实际。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经历和环境既可以对我们的脚本产生有益的影响,也可能起到破坏作用。虽然你生活的脚本与你的家庭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但你依然可以做出超越环境和经历的选择。

    我们通过一个人的例子更好的理解一下早期信息和决定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我(本书作者之一Gerald)现在很成功,但有很多年我都觉得自己很失败,甚至没有什么价值。我没法从生活中完全抹去旧的脚本,现在有时候还会产生自我怀疑并感到不安全,我觉得那些感觉太根深蒂固了,我没法通过简单的对自己说“没事了,我现在已经成功了,我已经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来改变那些想法。我仍在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现在的行为和我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我努力取得成功就是为了应对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

    我坚信自己追求成功的部分动机是为了得到父母的接纳,特别是父亲的接纳。我父亲在很多方面都没能成功,因此我觉得我努力证明自身价值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弥补本应属于他的成功。尽管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我发现在心理层面上自己有时仍在竭力赢得他的认可,让他为我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而且我还认为我有责任在生活中表现的比他更有能力,虽然我目前的外在状况已经比童年时有了很大改变,但我发现我在工作上一直受到父亲的潜在影响。这并不意味着我得结束自己目前的工作,但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动力来自何方是很重要的。

    虽然我认可我可以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但我无法去除早年学习和决定所产生影响的全部痕迹。简言之,我们无须被早期的决定所左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过去形成的东西对我们试图发展新的认知和重塑自我有很大的影响。

    4、禁令:内化到我们生活中的早期信息

    不能出错:接收这样信息的儿童会害怕冒险,畏手畏脚。

    不要那样:孩子会反向行为。

    别跟他人太近:禁令表达含义不要相信别人,不要爱别人,别人有可能是坏人,你要警惕。

    你不重要:如果你讲话总是被别人贬低,你就会认为自己无足轻重,就算以后我变得重要,我也不能表现自己的成就。

    别像个孩子似的:我应该照顾别人,像个大人,就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和利益。

    不要长大:我要一直像个小孩子一样听话,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

    不要成功:如果因为失败得到强化,就可能接受这样的信息不再寻求成功。

    你要听我的:孩子可能只是父母的傀儡,无法真实做自己

    5、克服禁令

    发现并承认自己以前那些自我挫败的想法,然后试着用新的、积极的想法去取代它们。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评估一下自己童年时做过的一些决定。

    ▶我听过并接受过哪些含蓄的和直接了当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多少合理性?

    ▶我对自己说过哪些自我挫败的话?

    ▶我的主要观念对我产生过哪些影响?

    ▶我应该怎样挑战自己曾做过的一些决定,重新做一些新的并能将我引向积极道路的选择?

    ▶如果我能成功的用更现实的观念取代一些过时的想法,我的生活会有怎样的不同?

    一旦意识到自己身上已经内化的那些“应该”和“不应该”的观念,你就能很理性的鉴别这些信息,并确定你是否依然愿意按它们生活。你可以先从观察自己不断重复的那些禁令开始,进而对它们做出评价,然后再决定你对它们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可能你已经被这些禁令捆绑的太紧,以致你觉得自己对它们无能为力,但是只要你确定它们已不再适合你,你就可以让他们成为历史,不让它们继续影响你现在的生活。你完全可以理性的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希望你的人生脚本如何影响你的感受、思想和行为。

    学会抵抗自我挫败的方法

    理性情绪疗法: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都源自个体在童年阶段对于重要他人的系的过程,别人给了我们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我们不假思索的接受了,而且还通过自我暗示和自我重复的方式把这些错误的观念加以保留。自我挫败的想法就是我们一次又一次重复那些错误观念的过程中在我们的脑海中扎了根。

    艾利斯A-B-C理论:人们把不正确的观念加在自己身上,结果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他认为情绪不安和痛苦都是由于错误的想法造成的,而不是来自真实的生活事件。

    自我指令培训:许多对生活不满的人通过省察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发生改变,从而获得积极的应对办法,先纠正我们内心不正确的想法,我们才能够获得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和方法。

    艾利斯强调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来自你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如果你希望改变负面的形象,那首先就要学会减少给自己不断输入不恰当的评论,并试着改变那些你已经接受的错误的认识,另外,你还需要用正面的观念去取代那些自我挫败的想法。

    普遍认知扭曲

    阿伦•贝克:认知疗法

    这一理论的假设是出现情境障碍的人会犯扭曲现实的“逻辑错误”,而这种在推理时出现的系统错误会导致被称为认知扭曲的错误概念和想象。

    ▶  极端思维

    ▶  过度归纳

    ▶  夸大或减小

    ▶  错误归类

    ▶  随意推断

    ▶  抽象提取

    ▶  针对个人

    学会挑战你内心的批评性思维

    内在父母:指我们直接从父母或父母的替代物身上获得的有关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观念。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把从父母和权威人士那里得到的信息进行内化,而当我们想质疑和挑战我们内化的一些负面声音时,这标志着我们开始走向成熟。

    成熟的一个标志:要对我们获取价值观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索,因为我们以前在获取某些价值观的时候,可能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如何学习理解早期信息对我们的持续影响的作用?首先就是要思考我们获得价值观和信念的来源。观察自己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然后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比如你发现自己不想报考大学,是因为很近以前你就把自己归入“不够聪明”的一类人,你对自己说,你永远也不可能考上大学,干嘛还费那个劲儿呢?在这种情况下,你在早期对自己智商做出的判断阻碍了你进行新的努力,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这个阻碍的影响,你可以这样问自己“谁说我很笨”?即时老师说过这样的话,他的话就一定是真的吗?我为什么要不加思考的接受这种说法呢?我一定要亲自验证下,看看结果如何“。通过与自己进行这样的对话,你就可以开始改变对自己的认知。

    内心批判性思维:

    就是我们内心有一个声音,总是在批评我们,并持续不断的对我们的价值观进行判断。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种人格内容,并且吸引了我们所处环境中他人对我们进行类似判断。这种内心批判性思维影响我们的想法,控制我们的行为,扼杀我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并且让我们感到羞愧、焦虑、抑郁、疲惫和丧失自尊。在早期生活中,这个声音反映了家长、老师以及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当别人发现我们不像“应该”的那么好,我们会为此感到痛苦和羞愧,而这种内部声音则可以保护我们,避免让我们出现这种消极感受。

    当你意识到自己处在负面的自我对话状态时,挑战你内心充满批评的声音是很有用的。

    ▶ 它压抑了你的创造性。

    ▶ 它使你变得非常脆弱,害怕出错和失败。

    ▶ 它使你不愿冒险。

    ▶ 它使你对别人的判断非常敏感。

    ▶ 它警告你永远不要让自己看上去很蠢。

    ▶ 它让你的生活变得紧张、纠结、无趣。

    在不用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价值观体系的差异,内心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但它是普遍存在的,并会削弱人们的能力,使人变得不愿意积极进取。

    研究者认为,要减少这种自我挫败的内在声音的消极影响,要转变这种负面力量的作用,我们非常需要培养一个类似父母的内在支持体系,以保护你和你的创造力。你无须通过消灭它来战胜这种内心批判性思维,相反,你可以通过拥抱它来削弱它给你造成的影响。

    正念

    挑战内心批评性思维的另一种途径,它需要你具备很强的观察能力,充分意识到内、外部对你当前状况的影响,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当下而不做任何评判。它是一种衡量我们成长、治愈和自爱能力的方法。当我们以正念的方式去生活时,我们就能提升自己更专注当下的能力。

    悦纳:

    意味着好奇和善意全盘接受你目前的处境,没有任何判断或自我批评,并且非常清楚自己大脑每时每刻的想法。

    通过操练正念和悦纳,我们能提升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度。

    与父母的关系

    在与父母的关系方面,我们中很多人都因为早期的一些经历而遭遇心理创伤,我们常常无法忘记过去,总认为父母应该为出现的问题负责。我们不应该把指责的手指指向父母,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可以自己获取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东西。

    如果不能停止指责他们,我们就会发展出对他们的怨恨,如果我们抓着怨恨不放,期待他们有所改变,或者一定要等到他们的认同,那我们就只能持久的陷在痛苦的回忆和经历中。如果我们总是对父母心怀怨恨,并把精力都放在他们身上,那我们就无法建设性的对待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对那种怨恨和遗憾释怀,就能把自己从过去中解救出来。只有精力充足时,我们才能享受现在的生活。

    如果你想与自己的父亲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并坚持要他多与你沟通、赞同你,那你可能会失望,因为他不可能按照你希望的那样去做。如果你把他作为中心目标,那么你会在很多方面感到无能为力,然而你可以选择,如何与他相处。

    只要你陷在责备他人的模式中不走出来,你就无法发现自己身上还具有改变他对你生活施加压力的能力。你可以先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要说的或者做的事情能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吗”如果不能,你就不必去说去做了。当你在与他沟通时或者相处方面作出重大改变,你会惊讶的发现他是怎样随之改变的,这时他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想要获得内心平静,你就要丢掉怨恨,排除愤怒,并不再指责他人,因为这些情绪不仅会破坏你与他人的关系,对你本人也极为不利。只有当你自己内心感到平静时,你才可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这方面你是完全可以选择的!即使你的家庭现状与你的理想相距甚远,你也可以重新选择对以往经历的态度,并发现过去的哪些经历仍然在影响着你现在的生活。如果你愿意为现在的自己负起责任,那你就开始主宰自己的生活了。

    从青年期到老年期发展阶段

    成人初显期

    十多岁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的特点是开始探索和改变未来生活的方向。这一阶段,一切皆有可能,对未来有无限的选择,相比人生的其他阶段,这一阶段独立探索的能力是最强的。

    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具备三种能力:独立承担责任、自己做出决定和实现财务自由。

    探索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爱情:思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希望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共度一生。

    工作:我的擅长是什么?怎样能在最适合我的领域找到令我满意的工作?

    世界观:这个阶段的个体会对自己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世界观有所质疑,这样的反思过程中会产生新的价值观体系。


    1、青年期:21-34岁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这一阶段重点是能够建立亲密关系,并找到满意的工作。与成长相关的事情还包括:关爱自己和他人,找到长期的人生目标、培养与他人身体和情感方面的关系、找到生活的意义、增强而达到长远目标而延迟满足感的忍耐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点:个体身份再次建立亲密关系时面临挑战,因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取决于对自我的清晰把我。

    主要冲突:亲密与孤独

    核心品质:爱

    潜在问题:这一时期的挑战时在保持自我的同时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不能掌握好平衡关系,会导致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全然关注他人的需求。如果没有形成亲密关系,会导致个体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2、中年期:35-55岁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这个阶段个体要“走出自我”,个体会再评估自己的工作满意度,社会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对人生的选择,也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养育孩子,支持伴侣和关怀家中的老人,面临的一个挑战时既要认可自己取得的成就,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点:个体开始思考死亡并质疑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幸福。这一阶段人生处于十字路口,需要重新思考。

    主要冲突:繁殖与停滞

    核心品质:关爱

    潜在问题:可能引发的问题:没有繁殖后代就会停滞。当个体发现自己的实际和梦想之间存在差距,就会有痛苦感。

    深层问题:这一时期我们可能会问自己一些问题,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我想余生做些什么?我现在的生活中缺少什么?我最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兴奋吗?职业妇女这一阶段会想和家人待在一起,家庭主妇会像走出家门开始工作,男人会质疑自己的职业,并思考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意义。对待成功,他们会很在意成功与否,因为这往往是别人评价他们的标准;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思考为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并从更深的层次去探究成功的真正意义。

    3、中年后期:56-69岁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这个阶段个体才真正开始走向睿智,主要工作包括:帮助他人、服务社区、将自己的经验和价值传授给别人,此外,这个阶段个体要开始面对身体和智商的渐渐衰退,计划退休后的生活。

    4、老年期:70岁以后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这个阶段的主题是悲伤、丧失、回忆、适应。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应对丧失和变化、保持和他人的联系、向死亡妥协、回顾人生、接受自己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强、接受自己对生活的控制能力减弱、考虑能为自己和他人做些什么。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点: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话,那么他就实现了自我完善,自己的人生是富有意义的,没什么遗憾。

    主要冲突:完善与失望

    核心品质:智慧

    潜在问题:如果不能达到自我圆满,个体往往就会有无助感、内疚感和怨恨感以及自我排斥感。如果个体过去由未完成的事,有遗憾的话,那么这种虚度人生的感受就会导致个体对死亡的恐惧。

    那些成功实现自我完善的老人会感到他们的生命很有价值和成就,他们既能面对成功,也能面对失败,他们对自己的生命历程很满意,不会去纠结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或陷入应该怎样的想法中不能自拔。他们接受自己和自己所成就的一切,也能接纳他人,并且认为自己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步入老年时,他们感到完整、平衡和充实,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并把活着的每一天过的丰富和精彩。老年人呈现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向年轻人传递希望,让他们感到生活时值得好好过的。

    但不幸的是,有些老年人做不到这样,他们惧怕死亡,会有自我厌恶和绝望,并以一种破碎的心态步入老年。他们时常感觉对发生的事缺乏控制能力,甚至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生,很多事情都没有完成,他们渴望能够再活一次,尽管他们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无法接受自己,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浪费了生命。

    保持长寿的一些秘诀: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坚持锻炼。

    ▶  接纳自己,对自己感到满意。

    ▶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  积极参与生活。

    ▶  把愤怒释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

    ▶  有自我调解能力宽恕他人,而不是心怀怨恨。

    ▶  乐于助人。

    ▶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坚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三:成年与自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wo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