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鸣镝

作者: 辽Atom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18:26 被阅读76次
    9 骨鸣镝

    司马迁不朽之作《史记》,其中的《匈奴列传》记载了“鸣镝”的来历。

    秦汉时期,中国北方有个少数民族叫做匈奴,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秦朝末年,当时匈奴的首领是头曼单于。他的长子叫冒顿(音"末毒”),本是太子。但是其父头曼单于又和所宠爱的女人生了一个弟弟,于是想传位于其弟,多次要加害他而未遂,因此父子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冒顿发明了一种武器叫做鸣镝。鸣镝,也叫"响箭"。是古人作战、打猎时使用的一种远射程武器。鸣镝的箭头不同于一般的箭。一般的箭头,无论是金属的或者是骨制的都是实心,只要求箭头锐利,以便提高穿透力和杀伤力。但是鸣镝的箭头上钻有小孔,能使空气流通。小眼的方向多与箭杆垂直。这样结构的箭,发射后产生一种呼啸的响声,所以称它为 "鸣镝"或"响箭"。这种箭头,利用了声学原理。鸣镝发射后,因为速度很快,空气必然冲进箭头的小空=孔里,随即还要很快地冲出来。这部分气流,从飞快物体的小孔里一进一出,很自然地产生一种特有的音响频率和音色,这就是呼啸的响声。

    冒顿发明鸣镝后,带领部下练习骑射。他对部属下令:“我的鸣镝所射的对象,你们必须跟着射·, 不射者,就斩首。”打猎时,冒顿用鸣镝射野兽,绝大多数的手下也跟着射;但也有个别没射的。冒顿毫不犹豫地就把没射的人都杀了。之后, 冒顿用鸣镝射自己最心爱的宝马,其左右不敢射。冒顿立刻将他们也斩首了。不久,冒顿又用鸣镝射向他的爱妻,周围的人谁也不敢下手。冒顿为了树立权威,把他们也都杀了。 又过了不久,冒顿用鸣镝射向其父头曼单于的宝马。由于多次血的教训,他的部下打消了顾虑,一齐向头曼的宝马放箭。宝马死了, 冒顿的权威也完全树立起来了。 至此,冒顿深知部下可用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随其父头曼单于打猎,他竟然以鸣镝射其父,其部下皆随鸣镝向头曼单于齐射,头曼当场死去。而后尽杀其后母、弟弟以及不愿听从他命令的大臣,铲除了异己,冒顿遂自立为单于。就这祥,鸣镝作为军事长官命令的一种特殊信号,被牢固地确立下来。


    习题: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考点梳理:昭君出塞(和亲):

    西汉初年,由于战争破坏,经济亟待复苏,政权尚未巩固,无力与匈奴作战。汉高祖只好采纳“和亲”的建议,把汉室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量贡品,与匈奴约为兄弟,以缓和匈奴的侵扰。但是和亲政策不能阻挡匈奴贵族的掠夺。

    昭君出塞:

    随着匈奴贵族的军事实力削弱,其统治阶级发生内讧,匈奴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南部呼韩邪单于在汉朝帮助下重新统一匈奴。汉元帝以宫人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结束了百余年来汉、匈之间的武装冲突,此后约半个世纪,在北部边境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局面。

    对比汉初“和亲”政策与昭君出塞并且得出的启示:


    如何评价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后,结束了匈奴与汉朝的百年对抗,北方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孙后代也为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作出了极大贡献;并且昭君出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名族的民族融合。

    昭君出塞:

    另一种对昭君出塞的评价:

    从女权角度出发,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女性地位非常低下,无条件受到男性的支配。在古代,很多女性无法追求真正的婚姻幸福,往往只是男权社会中权力和欲望的牺牲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骨鸣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y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