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马流水,灯火辉煌,穿过拥挤的人群,在惆怅与喜悦中奋力向前,直通到的终点,是被起名为“理想”的聚居地;山川涧溪,星辰天地,去踏遍草地山林,顺着尽头的小路走出几里,回到陋室空堂,粗衣箪食品尝清茶的芳香。如果有机会,对于这两种生存方式,将会如何选择?
历经大难的苏轼,在叩问人生时,对此也曾有过幻想,且看他在词中有何感悟。
应付在官场之中的苏轼早已感到疲惫,可心里的抱负理想还未变成现实。一天夜里,空气清新,天上的月亮皎洁如银,微光中看不到一点尘滓,举酒对月,应该尽情享受。现在想想,名利都如浮云一样变幻无常,劳神费力总是徒然,人的一生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石头相击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也像身在梦境中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但却没有知己赏识,姑且凭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不知到了什么时候,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那时归隐田园,不再为国事操劳,只要有琴可弹,有酒可饮,经常赏玩山水,就已经足够了。
行香子 述怀
宋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的这首《行香子》,充分透露了淡泊出世的思想,但“乐尽天真”的表述,又奠定了全词积极乐观的基调。其实退隐山林的念头,在苏轼年轻的时候就有体现,不过这不是一种消极的观念,他想像古代的范蠡,张良一样,等到功成名就之后再回归自然,但是从他的一生来看,功成和退隐都没能实现,甚至到了晚年,也是在频繁的调任中度过。
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只会拉伸,但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选择生活和进取,总会是不错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