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化系统(二)食管到肛管

消化系统(二)食管到肛管

作者: 一只小团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3:39 被阅读0次
图片发自一只小团子

八、食管

1、位置:第6颈椎高度起于咽,穿过膈后续于胃贲门;

2、分段:颈段、胸段和腹段

图片发自一只小团子

这些生理狭窄是食物异物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4、食管是消化管各部中最狭窄的部分。

九、胃

1、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

2、胃的形态:贲门、幽门、胃小弯、胃大弯、角切迹、贲门切迹;

3、胃的分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其中幽门部又被中间沟分为幽门管和幽门窦;

4、胃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5、胃壁的结构:胃壁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

6、幽门括约肌的作用:延缓胃内容物过快排空、防止肠内容物反流

拓展:《医学影像学》胃的X线分型:钩型胃、角型胃和长胃,其中钩型胃常见于正常人,角型胃常见于矮胖体型的人,长胃多见于瘦长体型的人;

《诊断学》在剑突下方,部分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

十、小肠

1、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

2、十二指肠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除始末两端被腹膜包绕,其余大部分为腹膜外位器官;

3、十二指肠的分部: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拓展:

①上部的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②降部的十二指肠大乳头为肝胰壶腹的开口处,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

③肠系膜上动脉、静脉紧贴水平部前面下行,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水平部可以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临床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④Treitz韧带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图片发自一只小团子

拓展:肠伤寒好发于集合淋巴滤泡,其长轴与肠管平行,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十一、大肠

1、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五个部分;

2、大肠的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3、大肠的特征性结构:结肠袋、结肠带、肠脂垂;

注意:

①直肠、肛管和阑尾没有这三种结构

②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以独立带更明显,故沿此带向下追踪,是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4、盲肠属于腹膜内位器官,在回盲口处有两片回盲瓣,有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并防止反流的作用;

5、阑尾与回盲部位置关系:回肠下、盲肠后、盲肠下、回肠前及回肠后位;据国内统计学资料显示,以回肠下位和盲肠后位较多见。

6、麦氏点(Mcburney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为麦氏点;

7、兰氏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处;

8、阑尾系膜游离缘有阑尾血管通过;

9、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

10、直肠在矢状面有两个弯曲,即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

11、直肠有三个直肠横襞,第一个直肠横襞距肛门约11cm,中间的直肠横襞距肛门约7cm,相当于直肠前壁腹膜折返水平,常以这一直肠横襞作为确定肿瘤与腹膜腔位置关系的标志。

12、肛管

(1)肛管的结构:肛柱、肛窦、肛瓣、齿状线

图片发自一只小团子

拓展:《外科学》

①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的称为内痔,以下称为外痔,跨越于齿状线上下的称为混合痔;

②内痔不痛外痔痛

(3)肛管周围的肌肉:

①肛管周围有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和肛提肌;

②肛门内括约肌是肠壁平滑肌的延续,不受意识支配,有协助排便的作用,但没有肛门括约的作用;

③肛门外括约肌受意识支配,有较强的控制排便的作用;可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其中皮下部受损不会产生大便失禁,浅部和深部才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

(4)肛直肠环:

①定义: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和深部、直肠下份的纵行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构成一围绕肛管的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

②意义:肛直肠环对肛管起重要的括约作用,若手术损伤将导致大便失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化系统(二)食管到肛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ar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