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11-10

2017-11-10

作者: 潘思璇 | 来源:发表于2017-11-10 15:17 被阅读0次

所学专业从业范围不算太窄,却一直想当记者,更多的是受到柴静、白岩松、杨澜这一代媒体人的影响。想试图通过自己的交谈,沟通来了解一个人背后的故事。甚至有些空而泛要谈到新闻理想这个有点飘渺的词汇,但却不得不承认自己是希望替声音微弱的人发出声音的。

后来陆陆续续有过一些实习的经历,也看过一些记者因为揭露性的采访或是受到人生威胁,或是失去了一次一次自己攒下的名誉,直至失去生命,让人寒蝉若噤。

我开始变得有点模糊在关于成为什么样的记者这个问题上。

后来看到《陌生的中国人》,突然一下让我意识到,我最开始想成为一名记者的源头在哪。

柴静的《看见》这本书,在成为研究生之后,反而成为了各位老师口中的一本没什么意思,被大家读烂的书。话语本身并没有丝毫的贬义,只是想提醒我们深受这些媒体人影响的一代改醒醒,不要再盲目的顶礼膜拜,客观的看待塑造她们头顶上的光环的年代,以及别人每一次的侃侃而谈、针砭时弊背后的职业素养。

但这本书却对我有些不一样的意义,我惊讶于世界在我看不到的地方有着这么多的多面性;我惊讶于手握重权的高官原来也可以被问的哑口无言;我惊讶于刚来到俗世凡尘的小孩心里原来也有那么多难以言说的伤。

很多东西,我们只有看到了才会想到。

这本书对于我的影响,不仅仅是一个职业记者的操守这么简单。而是让我看到这份职业背后的可能性,如果我作为一名记者,我可以去看到更多这些让我惊讶的东西,是我的好奇心激励我,让我想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表达他人。

《陌生的中国人》开头,写到了笔者写这本书的原因。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中国由农业社会走向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走向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60.70.80.90.00每一代人身上都被贴上了属于她们的时代标签,我希望通过记者这个行业来了解我所不熟悉的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

我更需要的是磨练自己能力,只有足够的个人能力,才能争取到平等的采访机会。能够把握住采访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11-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bb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