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什么是协作?
协作:是帮助小组以团队的方式运作,通过有意识的程序设计,帮助小组有效达成目标的过程。
主协作者:可以让事情变得更简单,帮助参加者到现场,聆听和回应其他人的需求,在参与过程中对个人,小组和组织提供帮助。
背景:这是一场自主组织的关于协作的学习小组,探究团队学习的一种新模式。在炎炎的端午节期,放弃户外游玩,齐聚空调小屋,一起进行思维碰撞,体会协作的魅力。

1.全员参与,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从一脸懵逼的进来,到未来可期的离开
每次主动参与之前百般不愿意,感觉不会有太多超乎意料的收获,而每次参加结束后就感慨万千,世上怎还有如此之事呢?
从刚进门后大家的简单寒暄,然后从过自我介绍切入正题,接着玩热场游戏,轮流说出自己的期待,和抽卡片说出自己潜意识的期待,当时的心里是完全空杯状态的参加,不知道接下来要干嘛,该干嘛,但走到分组用道具参与表演时,分组讨论目标时,轮流发表意见时才慢慢打开自己,参与思考。
每个参与者都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有招共同的兴趣和保持同理心,相信小组的潜能。整个过程大家会不断鼓励对话,同义转述和表达,不断追问,同时观察和聆听。
相互之间很快建立信任和自信。
2.相互理解克服固有立场
第一讨论目标时,又出现些许的意见分歧,自己甚至有点微强势的想要说服他人,甚至心底觉得他们的建议太柔和缓慢,应该以目的为导向直接去做一件事。
看到书里的内容也觉得一人一章去融合绝对没问题,设计内容的整合三个小时足矣,为何如此之难呢?但当自己耐心静心忍住心里的千百疑惑,听他们一个个说,讲述关于目标的看法,甚至思考她的哪些看法是通过一个人外在可以推测出的,而暗示不要太自我为中心,抛弃固知。
第二点,自己忽略基础理论扎实的重要性。
最近的口头禅,以问题为导向有目的的去提升,有时忽略底层内容的打磨。
与自己闷在家不同,走出去进入团队协作,感受互动中的谦让和碰撞,探究他人是如何不同的方式处理相同的事。去分析探索背后深层次的原理,发掘新的未知。
如书中所说:没经验的协作者一直在展示和告知自己的想法,而有智慧的协作者则聆听,鼓励,和创造挑战,以及拒绝给出答案.
保持过程的简单,指引清晰,在确定的讨论结构下,不尝试控制,享受你正在做的,做真实的自己,你就会得到尊重。
3.讲授新的思维方式和提高对会议的管理
每天画视觉笔记的缘故,无时无刻都在思考为什么,为什么图文要如此的结合在一起,为什么他们不可以在一起,是如何想到他们以如此的方式在一起的?用这些问题思索时,大多是自我解释,容易自陷。需要集体思维碰撞的解救。

所以结束后不断深问大家视觉呈现后面的 “为什么”,感谢她们给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底层逻辑似乎慢慢在浮上来。
比如我对“意识”和“潜意识”的误解,和见识强大之后的恍然大悟。

结束时又问:在一开始,在每个环节似乎都在主动参入,但协作者并没有提前告知活动目的,这让自己很慌乱,一旦没有目的的玩一下午,岂不浪费时间,或者是自我理解后没有意识到这场活动最有价值之处,岂不是遗憾。
但现在回想:昨天活动的目的都是在学习协作,主协作者的身份,团队的轮流主动深入讨论参与,协作过程的规则建立,而因为一系列的动作流程设计,回忆什么是协作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不是大段的文字,形象的图片,精美的PPT;而是场景,每次个人互相交流讨论融合后的场景感。
而这种收获的感受留在脑海难以被忘记,如同映射入体内融入血液。提前没有告诉你什么是协作,而让你切身一个个场景中切身感受到协作。
就如同书中所说:
当人们认为掌握答案,就不容易再接受引导,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不知道,道路才会出现在他们面前
协作者只帮助所有生命发现自己的本性,但不会贸然牵引他们.
最好的领袖是,当事情完成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功劳
4.关联到另一场线下会
又想到六一参加“在一起,有画说”视觉语言学习课的,全天的流程模式,似乎就是协作,和今天异曲同工。当时老师让个人先单独去画,互相讨论,然后团队协作去,团队之前交换讨论,整个过程他是引导和讲解,遇到的问题他即使给到帮助。
结束后问自己,什么是视觉语言,而留在脑袋的又是场景,大家彼此互动交流的场景,没有PPT,没有文字,即使有些许的展示图也是因为场景中大家遇到问题了,实在无法被形象的演绎,老师才借助图文表达。
而其中一个关于系统结构的内容,记忆最浅,也恰恰因为时间紧急,老师直接用PPT讲解,基本听完忘了。
协作,一种看着简单的应该理所当然的方式,却仍是被传统模式先入为主,过程保持空杯心态,耐心等待每个人,用心观察每次反应,记录每个结束后的复盘 。
5.感受包容性的解决方案,改变非赢即输的二元思维
1.自己总难以耐心深入底层基础建设的。
2.先入为主的旧概念模式,真的不是看看书听听课就可以被抛弃的,容易表面是在学协作,而做法却是传统模式
3.万物互联,由此联想到六一的线下课模式如此之像
4.自己与自己死磕时,容易陷入死胡同,需要走出去,打开自己融入新观念
5.表面的知识,和被自己演绎成场景的切身感受的知识,千差万别
6.真的非常喜欢一群人深入探究某个知识领域,一起深挖为什么
7.复盘的重要性,昨天感受兴奋收获大,但复盘写时才能一条条梳理写出来,和表面想的又是挺大差异
6.后续实践的应用
1.日常与他人沟通时,可主动定位为协作者,引导发掘对方的需求,感受他的情绪
2.设计课程时避免单方面里面过多,要让学员先动手发掘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来感受这原来是个问题。
3.协作时,多揣摩他人的行为想法,在用他的实际行为相对比。寻找差异,想想为什么会出偏差?
我是糕小糕,一名视觉笔记导师。拥有【把一本书变成一幅画】的能力。
目前已成功帮助22+学员,在1周的时间里,锻炼出画完不忘的记忆力、零基础的视觉化表达力、4-5小时深度思考的专注力,以及每天吃透1本书的阅读理解能力。

喜欢就留个赞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