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日常思考2-端午节
目录
1、“端午节快乐?”
2、端午代言人
3、端午习俗
4、总结
1、“端午节快乐?”
友人:端午节快乐呀。。。
小逗子:啊?我又不是屈原。。。
可是,为什么端午节和清明节有人说“快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不少朋友在互祝“端午节快乐”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就错了!
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所以并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的,如清明节和端午节,只能是互送“安康!”
2、端午代言人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清明节是纪念【介子推】,端午节是纪念【屈原】。虽然这俩节日可能和这些人都没啥关系,但正如鲁迅说的,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清明节把介子推作为形象大使,是早已议定了的,但是关于端午节形象大使的人选究竟是不是屈原,几位候选人产生了巨大分歧。
伍子胥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我死后是被夫差包成大粽子丢到江里了,端午节自然是为了纪念我!”
曹娥也不甘示弱:“胡说,端午节是因为当年我爹当年失足落水淹死了,然后我也跟着投江自尽了,大家是为了纪念我。”
介子推冷笑一声:“别争了,端午、清明都是我的,不信你去问蔡文姬她爹...”
总之,大家为了争当这个端午节的形象代言人,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唯独一旁的屈原笑而不语,似乎早已胜券在握。

屈原当然有这个自信,作为官方承认的端午节第一纪念对象,两千多年来还无人能动摇他的地位,但是其它人可不服气。
一
第一个不服气的,就是苍梧太守陈临。

陈临是汉顺帝时期的人,官做的很大,先是当乐苍梧太守,后来地方升中央,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为官清廉,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所以岭南当地有祭拜陈临的习俗。
据说陈临是五月初五去世的,所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陈临之说由此传开。至于证据嘛,北齐的文学家魏收曾写过一首《午日咏岭外风土》,诗中曾描述过这样的情景:
麦凉殊未毕,啁鸣早欲闻。
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
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
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起码在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就已经形成了端午节祭祀陈临的习俗。
另据唐代徐坚在他的《初学记》里所述:
陈临为苍梧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
但是这个说法流传不是很广,通常仅限于岭南地区,不具有代表性。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陈临所在的年代太晚了,都到了东汉末年,你看人家屈原,比你早出生五六百年,这就是年龄优势。
所以这一回合,陈临,out!
二
第二个登场的是介子推。
嗯?介子推?你不是已经占着一个清明节的名额了吗,怎么还来抢端午节的饭碗?

这个恐怕还得交由东汉末年的大才女蔡文姬她爹蔡邕来回答了。老人家突发奇想,写了篇《琴操》,里面说介子推是五月初五被烧死的,所以就有人揣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
《龙蛇歌》者,介子绥所作也。晋文公重耳,与子绥俱亡,子绥割其腕股,以救重耳。重耳复国,舅犯、赵衰,俱蒙厚赏,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其章曰:“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文公惊悟,即遣求得于绵山之下。使者奉节迎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火荧自出。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琴操》
但是纵观整个历史时期,也就蔡邕一个人这么说,而且这篇文章论据严重不足,属于那种吃完饭以后随口闲谈,即便是蔡邕这样的名家,也实在难以服众,所以端午是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并未流传开来。

第二回合,介子推,out!
三
第三个登场的是曹娥,这是位大腕,在争夺端午节形象大使的队伍里,至少能排进前三。曹娥提供的证据是,邯郸淳于《曹娥碑》的碑文。

碑文的内容是这样的:
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荒流,爰兹适居。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五日,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时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这篇碑文大意是说,汉安二年五月初五,曹娥的父亲曹盱在迎“伍君”的祭祀活动中不幸落水身亡,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寻找父亲尸首,找了十七天没找到,于是投江而死,五天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后来,人们把曹娥投江日期往前提了提,提到了五月初五,然后顺势把曹娥奉为端午节形象大使。
作为古代最著名的孝女之一,曹娥的优势在于她有一个“孝”字招牌。“忠”与“孝”是古代社会最为看重的品质,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所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曹娥的说法,要比为了纪念陈临和介子推流传的更广。
但是,曹娥的故事里有一个小bug,那就是曹娥父亲是在迎“伍君”的祭祀仪式上不慎落水的,这个“伍君”就是伍子胥,也就是说,曹娥的爹是在端午节这一天祭祀伍子胥的仪式中落水身亡的。这就说明,至少这个时候,民间已经把伍子胥作为端午节的祭祀对象了,那曹娥的合法地位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此外,曹娥也面临和陈临一样的困境,他们都是东汉中晚期时代的人,比屈原出生的年代要晚很多,时间上不占优势。而且和她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伍子胥相比,她又缺失了一项更为重要的特质——忠。
所以这一回合,曹娥,out!
四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位——伍子胥。
伍子胥大家都不陌生了,关于他的事迹和传说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两件事莫过于“鞭尸雪耻”和被夫差赐死这两件事了。
鞭尸雪耻
春秋后期,楚平王因误听谗臣费无忌之言而冤杀了楚国忠臣伍奢全家,只有伍奢次子伍子胥在申包胥等人的帮助下才侥幸逃过一劫。随后伍子胥逃到吴国,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为了吴国重臣。后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率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国都郢,然此时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离楚国。伍子胥为泄私愤,便令人掘开楚平王坟墓,并怒鞭楚平王尸体三百下以报仇雪恨。
夫差赐死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为胥山。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后才举剑自尽。

上面说到,伍子胥是五月初五被赐死,死后又被夫差裹的跟粽子似的丢到江里,人们怕水里的鱼啃食伍子胥尸体,所以形成了朝江里丢粽子的习俗。
这样看来,伍子胥应该是端午节最好的代表人物了。首先,他“鞭尸雪耻”,替父亲报仇,满足了古人对于“孝”的定义,这一点屈原就落了下风;其次是对于国家的“忠”,也很合统治者的胃口;最后他所在的年代比屈原还要早两百年,时间上占了优势。所以从表面看来,伍子胥比屈原更适合做端午节的形象大使。
但是,从实际传播效果来看,伍子胥的呼声似乎要比屈原差一大截,那么晚出生二百年的屈原是如何后来居上,成功逆袭的呢?
五
首先还得从伍子胥的“忠孝”说起。
按照古人的观点,伍子胥的“忠孝”是有水分的。伍子胥既然是楚国人,父亲伍奢是楚平王子建太傅,所以伍子胥应该是楚臣,不管楚王有没有杀你全家,你都是楚国人。叛逃吴国已经是罪过,更何况还带领吴兵杀回来,掘先王之墓,以泄私愤。这种行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
那你可能要说,人家楚王可是杀了伍子胥全家啊,所以伍子胥的行为不算叛国。但要照这样说的话,那汉武帝时期的李陵因为全家被杀被迫投降匈奴,即使终身不为匈奴单于设一计,不还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了“汉奸”么?

所以后世君王多半不会喜欢伍子胥,他们更推崇“事君如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之臣。
再说说伍子胥对吴国的“忠”。伍子胥苦谏不成,被夫差赐死,按照后世君主的理念,伍子胥本该成为一个“忠臣”的典范,但伍子胥偏偏又说了一句话,让后世君主产生了芥蒂,哪句话呢?
“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我们看看这句话的后半句:“(在我死后)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让我看看越人是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的。”
这句话非常怨毒,甚至有诅咒吴国灭亡之意,所以吴王夫差闻之大怒,将伍子胥的尸体又挖出来丢到江里。
而同样是被佞臣陷害,遭君主流放的屈原,和伍子胥的态度就不一样。
六
先看看屈原刚遭到放逐之后,写的这篇《九章·抽思》中的前几句: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
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憍吾以其美好兮,览余以其修姱。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愿承间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悲夷犹而冀进兮,心怛伤之憺憺。
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
......
上来第一、二句就说:心里的忧愁万分郁结,孤独地唉声叹气不断悲伤。思来想去怎么也不能开怀,只恨长夜漫漫天总不亮。
紧接着就是:我们当初约定黄昏见面,你怎么半道就反悔,和别人幽会去了呢...想乘着你空闲自行表白,心里害怕又不敢这样做...我踌躇,但我总想见你,我把这情景编成了歌辞,但你假装耳聋不肯倾听...
你瞧瞧,人家屈原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满口诅咒,倒像是个被打入冷宫的女子,对着君王抒发内心的忧愁和哀思。

再看看流传千古的《离骚》中的几句: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脩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
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原想忍耐却又控制不住。
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君王的缘故。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你看,屈原到了这个时候,还是一个“忍不住想要纠正你错误”的耿直boy,即便是文章最后几句发个狠,也不过是“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唉,算了,就这样吧,既然你不懂我,我又何必怀念,理想无法实现,那就追随彭咸(投水自尽)的脚步吧!)
纵观屈原一生,不论是被君王误解、排斥,遭到不公正的待遇,还是眼睁睁看着国家败亡,屈原始终遵从着一个臣子应有的礼节与克制,这样的人,怎能不受到后世君主的喜爱。
更何况,屈原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成为“楚辞”的创立者,身后跟着一大票粉丝:李白、杜甫、卢照邻、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辛弃疾...

比如李白,张口就是一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另一边张耒也不甘示弱:“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陆游呵呵一笑:“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一边的司马光也停止了砸缸,提笔写道:“冤骨销寒渚,忠魂换旧乡。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你瞧瞧,在这些大诗人的笔下,屈原不是“悬日月”就是“与日争光”,可想而知,要是屈原穿越到了唐宋开个人诗词朗诵大会,那场面一定是相当震撼,他的粉丝估计能塞满整个工人体育场。

这里尤其要提一下李白,作为公认的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自己的诗里居然有二十多次都提到了屈原,不知道杜甫知道以后会不会哭晕在厕所里:好你个李白,有时间给古人写诗,没时间给我回信...

七
对比完伍子胥和屈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世更推崇屈原,要将他作为正牌的端午节代言人了。
首先,屈原满足了君王心目中完美的臣子形象。他死忠、愚忠,自始至终没有背叛楚国,他的爱国精神是无私的;而伍子胥反抗精神太强,他的爱国是建立在私人仇恨的基础上,有过黑历史,所以不适合拿来作为教化臣民的工具;
其次,屈原作为文化巨擘,撑起了中国诗词的半壁江山,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及美学的发展,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偶像,这一点足以令伍子胥望尘莫及;

最后,我们知道,屈原喜欢花花草草,经常弄些香包啊、玉佩啊、兰草啊之类的东西挂在身上,收拾的香喷喷,干干净净。而端午节这一天是五月初五,传说中的“恶月恶日”,是要沐浴更衣,驱虫除恶的,你看,在个人卫生方面,屈原可以说是古时候的榜样了,被当做端午节的代言人,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最终获胜方:屈原
3、端午节习俗











4、总结
真正意义上的端午,我今天才知道,真是长知识了。
如果你不知道哪个节日不能说快乐,那就说“休息快乐”吧。
参考:
公众号:“英语七点半”
跟【小逗子】学深度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逗子】
201906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