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名年轻的修道士,来到一个恪守“静默戒律”的修道院,所有人都要在院长同意之后才能发言。
五年后,院长召见他,允许他讲两个字。
修道士沉思片刻,说:“床硬。”
院长听罢,同意给他换张床,便转身走了。
又过了五年,院长再次找到他,和上次一样,只让他说两个字。
这次,修道士说 “脚冷。”
等十五年的时候,当院长再问他,修道士却说 “我走。”
没想到,院长欣慰地说 :“这样最好不过。自从你来之后,除了发牢骚,什么也没做。”
这是美国心灵导师威尔•鲍温在成名作《不抱怨的世界》中,讲述的一则寓言故事。
写这段故事的时候,他正因火车晚点牢骚满腹,可写着写着,便恍然觉得,自己正是这个习惯性抱怨的修道士。
他说:当我们抱怨时,就是在暗示自己“事情不对劲”、“生活不如意”,除了徒增压力,没有一点用处。
威尔•鲍温常年从事社会调研和心理学研究,他发现,抱怨的人越来越多,而人们也因为抱怨,越来越痛苦。
于是,他在全球开启了一次“不抱怨比赛”,并将大量案例浓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
当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人生总有事与愿违,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而且你一定可以改变。
恰如他在书中所言:“每个人创造自己生活的力量都非常可观,远超我们的想象。”
01 抱怨,本质上是折磨自己
在书里,威尔•鲍温先拿自己开刀,讲述了一段令他后悔不迭的往事。
那是一个温暖的春日午后,他端坐在书房处理工作,心情平静且愉悦。
忽然地,窗外传来一声“急刹车”,随后便是行人窸窸窣窣的议论。
他抬头望去,只见众人围着一只被撞死的狗,定睛一看,那狗竟是自己的爱狗金吉尔。
他慌忙跑出去,恰巧看见了肇事司机开着一辆卡车逃之夭夭,他二话不说,开上车就去追。
一路上,他闯红灯,逆行、超速,好歹追上了肇事者。
逼停卡车后,威尔冲上去,一把拽住那人的衣领,愤怒地说:“你撞死了我的金吉尔!”
没想到,那人却嬉皮笑脸地说:那又怎么样,你想打一架吗?
那人五大三粗,一脸凶相,威尔显然不是他的对手。对方只轮一下胳膊,威尔就被推了个趔趄。
讲理讲不通,打又打不过,威尔只能眼睁睁看着肇事者扬长而去。
回家后,他郁闷极了,不停地抱怨:
“为什么撞死的是我的狗,要是没有这件事,这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下午。”
“为什么那人不讲理?为什么我不会拳击?”
“凭什么让我碰上这种事?”
一个个“为什么”在脑子里盘旋,一句句“不服气”让威尔寝食难安。
接下来的几周,他竟在无休止的抱怨中,患上了失眠症、抑郁症,不得不跑医院治疗。
等他缓过神来,又开始自责:“我为什么不报警?这些天除了抱怨,我竟然什么也没做?”
他终于意识到:“与其说是那个混蛋害得我生病,倒不如说,是抱怨把我逼得走投无路。
后来,威尔•鲍温就自己的这段经历在书中写道:
“抱怨,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眼前的不公、挫折等问题上,而不是解决问题上。这是一种充斥着负能量的行为,只会让我们更加糟糕。”
不仅是威尔,生活中,我们也时常抱怨:
工作太累了,客户真难缠,伴侣一点儿也不体谅,孩子太不懂事了……
偶尔抱怨几句,也正常。但习惯性抱怨,就是逃避现实。
心理学家张德芬曾说:“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
如果你反其道行之,那抱怨就会成为一把利剑,反过头来刺伤自己。
抱怨,本质上是自我折磨。
02 生活变好,从戒掉抱怨开始
很赞成作家詹姆斯的一句话:
“你是今天的思想所造就的模样,也将被明天的思想牵引着向前走。”
这也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改变想法和思维模式,就能改变生活。
消极的念头播撒有毒的种子,只会让生活长满荆棘;积极的想法,催生向上的力量,会让一切向好。
在书里,威尔讲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一个公司更换了语音邮件系统,职员们只需向话筒说一声“收取信息”,就可以接收邮件。
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项多高明的改进,员工们时常因为信号不好,喊十几句“收取信息”也收不到邮件。
一个女同事因此焦躁不安,一旦收不到邮件,就拿起听筒大骂,甚至愤怒地摔摔打打。
可面对同样的事情,有个小伙子却不这样,起初他也抱怨,但很快就开始研究怎么解决。
他归纳了几条整改建议,反复与技术部门沟通,终于在几周后,顺利解决了问题。
他因此深得领导青睐,一年后晋升为部门主管。而那位只知道埋怨的女同事,却因为频频出错被辞退。
威尔说:“抱怨产生的负能量,必须在停止抱怨后,才能消散。”
而人生变好,恰恰是从戒掉抱怨开始。
在书里,威尔列举了不少力证。
有人经商被骗损失惨重,却在放下怨恨后,得以东山再起;
有人身患重疾埋怨老天,却在看开后,身体有所好转;
还有人遭遇车祸、枪击等突发意外,慢慢释怀后,回归了生活正轨。
这几年,“内耗”这个词风行网络,其实,抱怨就是典型的内耗。
它消耗我们有限的脑力、体力,让我们疲惫不堪,根本没精力迎难而上。
媒体人@古典提出过一个“受害者天堂”的概念。
他说,很多人在遭遇坎坷和不公时,第一时间,为自己贴上“受害者”的标签。
然后聚集在某处,倾诉委屈,互相埋怨,看似来到了充满同类的天堂,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
想要生活起色,必须先停下抱怨,你才有力气往前走,直至走出困境。
就像威尔说的,“痛苦—抱怨—更痛苦—继续抱怨”是恶性循环,必须从抱怨这个环节下手,才能进入“积极—快乐—更积极—更快乐”的良性循环。
03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抱怨
看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芙蕾达的老太太。
年轻的时候,她可是个大美人,一双蓝色的眼睛,灵动且迷人。
之后嫁得如意郎君,生儿育女,日子过得安稳幸福。
谁曾想,祸从天降,她在一次外出时,遭遇了严重的车祸,轮胎从她美丽的脸上碾压了过去。
眼睛被挤出眼眶,嘴巴裂到耳边,她隐约听见众人的惊呼,却不知自己已经面目全非。
几个小时后,她被送去医院,疼痛像烈火焚身,但很快,她就因为昏迷失去了知觉。
等她再醒来,得知了一个悲痛的消息——她被毁容了,且难以修复。
大家本以为芙蕾达会崩溃,却不想她竟然说:我恨那个司机,但我原谅他,因为我想尽快好起来。
之后的几十年,芙蕾达经过22次整容手术,才拥有了一张看起来不那么可怕的脸。
人们从未听过她抱怨,更没看见她哭过,反而时常听见她拿自己的假眼球开玩笑。
她像从前那样,自信地站在镜子前,看着微笑的自己,说:“你瞧,这假眼球一点不比真的差”。
车祸后,她做起了小买卖,还把几个孩子培养成才。
芙蕾达83岁这年,威尔受邀参加她的生日聚会,完全被她的乐观与活力折服。
他在书里写道:芙蕾达一进来,整个屋子都明亮起来,你完全看不出她已经80多岁了。
大家都以为那场车祸足够毁掉她,但在芙蕾达这里,车祸、毁容、病痛,不过是美妙人生的一个插曲。
芙蕾达笑着说:那场车祸无法改变我,我还是之前的那个美人,只不过现在是内在美。
看完芙蕾达的故事,我想起白岩松的一句话:
没有谁是容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委屈、挣扎、奋斗,没什么可抱怨的。
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
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又要笑着与命运握手言和。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强者从不抱怨生活。
如果不满现状,就奋力去改变;如果无能为力,就保持乐观。
当一个人遇事不怨,就没有事能难住他。
最后,再讲一个“三明治”的小故事。
两个建筑工人一起吃午餐,打开餐盒后,一个抱怨说:天呐,又是肉卷三明治,我最讨厌肉卷三明治。
另一个说:那你让太太做点别的不就行了?
可那人说:我没有太太,都是我自己准备午餐。
生活往往就像这个肉卷三明治,我们所有的不满与厌烦,全是自己制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