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看不懂题;另一种是看错题。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危害性更大,看不懂题当然就无法去解答它,但不做这题倒可以省下时间去做其他题。而看错了题,还要动手去做,不但做不对,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提高审题能力主要靠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善于提取外显和隐含条件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关键词语的理解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叙述性语言中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的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关键词语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叙述性的语言:“至少”、“最多”、“恰好”、“缓慢”、“瞬间”、“变化”、“光滑”、“轻绳”等。
【例题】如图,一个倾角θ=30°的光滑直角三角形斜劈固定在水平地面上,顶端连有一轻质光滑定滑轮。质量为m的A物体置于地面,上端与劲度系数为k的竖直轻弹簧相连。一条轻质绳跨过定滑轮,一端与斜面上质量为m的B物体相连,另一端与弹簧上端连接。调整细线和A、B物体的位置,使弹簧处于原长状态,且细绳自然伸直并与三角斜劈的两个面平行。现将B物体由静止释放,已知B物体恰好能使A物体刚要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求:(1)B物体在斜面上下滑的最大距离x;(2)B物体下滑到最低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3)若将B物体换成质量为2m的C物体,C物体由上述初始位置静止释放,当A物体刚好要离开地面时,C物体的速度大小v。
【试题分析】(1)当A物体刚要离开地面但不上升时,A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设B物体沿斜面下滑x,则弹簧伸长为x。对A物体有 .........①解得.......②(2)当A物体刚要离开地面时,A与地面间作用力为0。 .................. ③对A物体:由平衡条件得....... ④设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对B物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⑤解得 ...... ⑥B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上.......⑦(3)A物体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ΔE,对B物体下滑的过程,由能量守恒定律有: .........⑧对C物体下滑的过程,由能量守恒定律有..........⑨ 解得 ...........⑩
【题后反思】:题中的关键词:光滑、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恰好离开、不继续上升,这些词语对应的物理条件即方程是什么,我们考虑到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二、隐含条件的挖掘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稳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发生突变的拐点等,要认真地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适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例题】一辆摩托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30 m/s,要想在3 min内由静止起沿一条平直公路追上在前面1000 m处正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则摩托车必须以多大的加速度起动?
【试题分析】甲同学的解法是:设摩托车恰好在3 min时追上汽车,则at2=vt+s0,代入数据得:a=0.28 m/s2.乙同学的解法是:设摩托车追上汽车时,摩托车的速度恰好是30 m/s,则vm2=2as=2a(vt+s0)代入数据得:a=0.1 m/s2.
【题后反思】:“最大速度” 隐含在运动变化数据推理中,通常有几种情况:隐含在语言叙述中、隐含在关系图像中、隐含在物理情景中、隐含在运动变化数据推理中,隐含在突变中、隐含在已知与未知的关系中、隐含在研究对象中(比如电磁学中的重力是否考虑)。
【例题】如图甲是OAOB两条细线绳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处于平衡状态,乙图是细线绳OA换成轻弹簧。当剪断水平细线绳OB时,两种情况下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各是多少?
【题后反思】:隐含在突变中三、干扰因素的排除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解答。准确地发现哪些是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读题要见底注意题目叙述时括号里的文字,比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不考虑带电离子的重力),一定要注意到,否则我们会思路正确,花费了时间但没得分,这是一定要杜绝的!五、明确对象、受力、状态、过程、已知条件、待求量养成善于提取外显和隐含条件的习惯,贯穿于我们的每一道练习,每一堂课,每一次考试,强化训练会让我们收获良好习惯。
附:物理审题-------建立预警
1.是否考虑重力;2.物体是在哪个面内运动(水平?竖直)3.物理量是矢量还是标量(矢量方向)4.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5.临界词与形容词是否把握恰当了;6.注意括号里的文字;7.是否抓住了图像上的关键点;8.选择题中选错误的还是正确的;9.区分物体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如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是轻绳、轻杆还是轻弹簧;物体是在圆环的内侧、外侧还是在圆管内或是套在圆环上;10.容易看错的地方还有:位移还是位置?时间还是时刻?哪个物体运动?物体是否与弹簧连接?直径还是半径?粗糙还是光滑等等。 11.静摩擦与滑动摩擦(μ的陷阱);12.路端电压与电动势(有无电阻)不分;13.回路中的功率与某一电阻上的功率;14.天体运动的半径与离地高度;15.求压力/支持力,由牛顿第三定律16.实验数据有效数字忘记控制;17.周期性多解与分类讨论;18.图中或计算题中非国际单位; 19.字母表达式中g错用数值代入;20.感生与动生电动势不分;21.动能定理错用分量式;22.隔离法受力分析出错;23.机械功率与机械效率混淆;24.作图题标度选择不当;25.缺少结论性语句;26.没正确区别双星距离与半径; 27.求功时没考虑功的“+”、“-”。28.比例系数的单位漏写,计算结果的单位漏写 ;29.题给符号与自己所用符号不一致30.各种图像纵横轴的物理量的单位不是主单位计算时没注意、没考虑。起始点过不过坐标原点没注意。31.没能区分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32.导棒的电阻考虑与否;33.线圈单边还是双边发电/受力,匝数没有考虑;34.速度等矢量反向时的正负号;35.求摩擦力做功还是克服阻力做功;36.到达阳极动能是正向还是反向电压;37.左手、右手定则等不分;38.非线性变量错取算术平均值;39.位移差与位移,电量与焦耳热混淆;40.研究相对运动物体错用整体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