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什么要把本来就不长的生命浪费在谎言和伪装上呢?
看这本书,不配上一杯黑咖啡,都不符合读书环境。记住:咖啡过苦,必有妖孽。
比较特别的一本小说,由查尔斯·奥斯本改编自阿加莎1929年写成的剧本。奥斯本本人出演过《黑咖啡》里的卡雷利医生,本书算一位演员对剧本的理解。但他毕竟不是职业作家,尤其没有从事过对叙事手法有非常高要求的推理小说行业,导致本书阅读体验感和阿婆其他的推理小说有很大不同,脱胎于剧本的关系,全书的细节更着重于人物细节动作和舞台上的微妙举动,在加强了画面感的同时也让读者失去了推理的乐趣,比如:艾默里小姐和卡雷利医生在阅览室对话过程中,频繁出现艾默里小姐将毛线球意外落地的画面,在话剧表演时能够给与观众很强烈的视觉暗示,但是到了小说中,就成了过分强调此时艾默里小姐的心虚慌乱。最离谱的是连下毒的过程都描写的清清楚楚,作品也不存在剧透一说。
事件起因:物理学家克劳德的研究成果被一众人虎视眈眈,在场所有人都有为了取得克劳德的物理公式借此获得巨额财富的理由。继而衍生出两起事件,是谁盗取了方程式?是谁杀害了克劳德?
操作手法:直接在咖啡里下毒,没有任何高智商操作。初始阶段对天仙子碱的大量介绍,连什么药品读者也了然于胸。
行为动机:每个人都对克劳德有各自的怨怼。常规推理小说的人物矛盾原理,矛盾越大,越明显的越没有嫌疑,尤其是那种吵架吵得特别凶。比如克劳德和儿子理查德之间明面的矛盾最大,凶手一定不是理查德。
人性亮点:露西亚和理查德的爱情。理查德虽然看上很轴,不是特别聪明的样子,前期还有一点不相信妻子的忠贞,但依然值得肯定的是,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让老婆有事。
再深入思考,理查德为露西亚的顶包看上去很浪漫,但除此之外,理查德本身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也没有足够能力给予生活上的经济支持,连从剧中中可以看出也缺乏足够正面的陪伴,以及对妻子的了解,这也是剧情中理查德和露西亚之间争吵产生的重要原因。个人倾向,情侣间在情绪价值、物质支持或时间陪伴上没有办法交互,经历过一回便身心俱疲。谈恋爱不要找只对你好的人,要找本身就好的人。
剧情副本:露西娅因为自己做为臭名昭著的间谍塞尔玛·戈茨的女儿被勒索,在案件设计上此处仅作为家庭成员矛盾的导火索之一,用以误导观众对真凶的推理。
撇开案件不谈,父母犯下的错孩子是不是应该被牵扯,是网路上多重又复杂的热门话题:一方面,大多数人无法免俗,默认父母的行为一定会被大家投射到孩子身上,片面的连坐看似武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社会大众的武断,才让很多父母怕影响孩子的前途,在冲动之前会克制一下。开玩笑地说,以华夏鲁地人为代表,他们遇到矛盾可能会吵架,但是绝对会避免动手,因为害怕入刑影响孩子或者周边人考公。另一方面,理想来看,父母和子女本质上是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更因为自身经历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将父母的错误直接延伸到子女身上,多少有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悲剧感。
疑问:露西亚对理查德是否也同样缺乏足够的信任?怪诞的心态,因为身世原因被卡雷利医生勒索后,宁可相信人性的贪恋有限度,卡雷利医生拿到足够的钱后会主动离开,也不去信任理查德的爱会包容自己罪恶的出身,没有考虑将真相告知丈夫,一起面对眼前的窘境。
唯一不变的是,小黑只要一出场,就顺便过来谈恋爱,渣得明明白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