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德芬的《重遇未知的自己,》其中几点对自己有所触动。
一是自己的快乐自己做主。
快乐与否是自己的事情。一本书可以让自己快乐,别人的一句话可能让自己不快乐,这样的话,我们就把自己快乐与否的权利交给了别人。快乐是一种选择。你的心态决定你的幸福等级。我们受自己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操控太严重,以至于生活中,我们始终做出一些与追求幸福、快乐相违背的事情。
要想快乐,就必须与生活和睦相处,要分清“生活”与“生活情境”。生活永远是美好的,如实存在,不会因任何人的批判、论断而有所变化,只是生活当中的一些情境让我们失望、痛苦。我们以为把“不快乐”当成工具,就可以改变生活情境,结果反而会更糟糕,因为当我们把焦点聚集在让我们不快乐的事物上时,会不断“编故事”,放大和增强了它们的影响力。
想要快乐很简单,真心接纳生活和生活情境,臣服内观,与真实的自己联结,保持一颗开放而谦卑的心,然后采取一些积极行动去改变不喜欢的生活情境,积累内心的力量。
幸福感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情境。
二是别问为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为什么会这样子?为什么不能如我所愿……人们在问为什么时,其实是怀着一种受害者心态,想要讨回公道的。问这个问题只会让自己绕得更深,很难解脱。
别问为什么,顺其自然地接纳,不要跟现实、老天或者对方较劲。人世间有很多现象找不出答案,很多问题无解,只能说是“命”,是老天的安排,比如生死关,自己无法掌控。不管有没有所谓的“命中注定”这回事,就去“接纳它,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事情已然发生,就要尊重它,不抗拒、不嗔怪。
三是命运由选择构成。
所谓的命运其实就是由一个个选择构成。我们从小到大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形成了一系列固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一生当中,就是被这些模式操控着,我们不断做出一个个无意识的选择。
仔细观察会发现,遇到一些问题自己总会发怒,而且自己总会遇到同样的麻烦、同样的人。如果与亲密的人之间总是会出现某些问题,那么即使换一个人,自己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障碍。如果不去觉察,就会永远被这些问题困扰,这就是“命运”,是我们的无意识思维和惯性行为模式造就的。
想跳出来,最简单的方式是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看看是否在生活中得到了。认真反观自己,体会内在的每一种感觉、每一个念头。如果没找到、没得到,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卡住了,挡在前面的就是潜意识,只要能改变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一般人都是在追逐“有、有、有”,随着心灵的成长,会慢慢了解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么。当下这一刻,可以把目标放在寻求当下的平安、自在、解脱上。如果每一个当下都活得平安、喜悦,你会热爱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只要热爱就一定会成功,很多原先求而不得的东西会不请自来。
我们一直都是命运的主人。
四是学会对自己负责。
我们唯一有把握改变和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我修行,就是帮助我们看进自己的内心,知道它才是造成自己痛苦的主因,而不是外境。去理解、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谁。
我们往往抓住目前拥有的身份认同来冒充我们自己,认同自己是物质体。但是,凡是你能观察到的都不是自己,自己是那观者、觉者,也就是能感知到的意识。要把自己与我们的想法、故事、情绪分开,以出离心、离苦得乐的心态,用旁观者的眼光来看自己和世界。
95%的痛苦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其中95%又是我们的思想制造出来的。90%以上的苦是没必要受的,不放过自己的是自己的思想,我们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
会痛的不是爱。放弃受害者的角色,对自己的故事负起责任,对自己的人生负起全责,承认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共同创造者。要做观察着,聆听内在喋喋不休讲故事的“声音”,然后去面对、接纳自己的情绪,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负责任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让积压的能量自由流动,包容自己,走出负面阴影。
圣人做事用心,凡夫做事用力。
五是关于投射。
投射有很多种。比如别人对自己的称赞、表扬,是给与自己的“黄金投射”,即把自己优点投射到另一个对象上。从别人身上看的美好自己也拥有,只不过从小没有去发掘、联结和活出这些美好的特质,要试着去寻找、开发和滋养。
再比如,自己看到的人、事、物都是自己内心在外界的投射,我们如何对待和看待自己,决定我们如何被人对待。还有,爱人是我们的投射板。ta身上一定有自己想要却没有或者不敢拥有的特质。当然,也有自己最讨厌、最不愿意承认的缺点,在ta身上被扩大展现出来。同样,吸引自己的人身上一定会有自己内心想拥有的优点,讨厌的人身上也有自己隐藏的性格阴影的投射,看他不顺眼的地方都是看自己不顺眼的地方。
外面没有别人,一切都是我们的投射。
六是关于“身心灵”的平衡。
用房子作比喻的话,“身”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是硬件部分;“心”是我们的思想、情绪,可以用房子的软装,也就是装潢、色调 、家具等部分来表示。除了软硬件,房子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空间!没有了空间,人住不进来,东西放不下,更重要的是,房子的空间感决定了舒适度。如果身体不健康,就相当于房子的结构、框架有问题;心理不健康,就像房子的装修品味差,而且塞满了垃圾(各种负面思想和情绪),那么房子的空间就很难利用,或者看起来很不好,住在里面很别扭、不舒服。
房子的空间就相当于我们的“灵”,是需要滋养、滋润的。不要让太多的负面思想和情绪霸占了我们的内在,把垃圾清除出去,提升装修品味,让心理更加健康,让内在不受负面情绪和思想的控制,不断扩大内在空间,享受真正的喜悦与平和。
七是关于好坏的转换。
我们所坚持的自以为是的信念好多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损益观上面,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算盘,合自己意就是好的,不合自己意就是孬的。但往往好不好却不是自己的“意”决定的,而是“天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坏变好、好变坏,这种例子经常出现,谁也无法预料。
如果保持正念和善意,坏事出现也不怨天尤人,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有的坏事,其实是来帮助自己开启生命的另一扇窗口,带自己走入不同的世界看不同的风景,会带来一些好事、智慧、经验或者意外收获。要承认一个现实:自己不比老天知道得更多,坚信它一定会给与自己更好的。
面对好事的时候,一定要感恩。不要因为自己运气好,就过于张扬、自以为是,否则,好事有可能变成坏事。
八是关于心理成长。
有个禅宗公案问:“我们心中有两匹狼,一匹恶狼,一匹好狼,哪匹狼会存活下来?”大家猜是恶狼会存活。
其实不是,能存活的是自己去滋养的那匹狼。我们太认同某种声音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与之混为一谈,并不断壮大它的声势。
我们在自我关照、觉察的过程中,都可以扮演三种角色:经历者、倾听者和观察者。我们要做的就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维持一个观察者的临在,这是心理成长的最基本的功夫。
成长需要时间,每天进步一点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