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之中,无美质者多,有美质者少。小人为多,君子为少。无德者多,知德者少。孔子对这种状况很是忧虑。
150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0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曾对子路感叹,仲由啊,这个世上知德的人太少了。孔子还说,世人皆好美色,他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像好色一般好德。
190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弘,大也,广也。执,持也。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亡,无也。即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意思,古人将这句话解释为无足轻重,是无所作为的引申义。弟子子张也感慨,心中持德而不能将其发扬光大,信道却不实在,如此又怎能有所作为呢?
0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侗,古人解作无知的样子。愿,善也。悾悾:谨慎。狂妄却不正直,无知却不善良,言语谨慎却缺少诚信,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能有什么成就,能有什么作为。对于古代经籍中不常见的字,我们要理解它们的含义,首先要做的就是“望文生义”,依据六书,从字面意思分析入手。若是其本义与上下文义了不相关,那就要考虑它的各种引申含义义。若是各种引申推衍出的含义无论如何也无法与上下文义搭上边,我们就要考虑是不是同音假借,有可能这个字是另外一个字的假借字。如这里的侗、愿、悾三字,单从字面上分析,侗怎么会有“无知”的含义呢?愿字更是无法推出“良善”之义,而“悾”从心从空,也难得引申出谨慎之义。所以,这三个字并非本字,应当是与当时口语中的某一词汇发音相同或相近,所以记录者假借之,在竹简上写下了这么几个字。先儒将侗解为无知,愿解为善,悾悾解为谨慎,绝不是凭空捏造,信口雌黄,必定有所本。或许是他们的时代去古不远,当时口语之中尚有发音与之相近的词汇,或是从《说文解字》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寻找出与之类似用词,来加以参证。这些旁证,有些还说得过去,有些则比较牵强,所以,这里的“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付之阙如为好。《论语》中有很多难解的词汇都是这种情况,以后各位遇到了,多半也应该采取这种谨慎的态度为好。
0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得,能也。达成、实现的意思,非获得、得到之得。亡而为有,无中生有,没有说成有。虚而为盈,胸无点墨,腹内空空,却装作学问高深的样子。虚,空也,盈,满也。约而为泰,兄弟始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有人将约释为“贫约”,泰为“泰然奢侈”的意思,不知何据。以孔子阅历之广,圣人、善人皆不得见,可见圣人、善人之少。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这样的人是很难做到有恒心的,可见有恒之人也不多。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有些人成天在一起无所事事,高谈阔论,却谈不到重点,谈不到社会和个人所最应关心的问题。只爱耍些小聪明, 这样的人对明道行道毫无帮助,难有所成。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博弈,古代一种掷骰子下棋的游戏。已,止也,什么都不做。有些人吃饱了无事可做,什么事都不上心,这样的人能有什么成就?顾炎武在《日知录》就曾引用过上面这两章,来批评明朝的那些士大夫和读书人。他们整天无所事事,读孔子之书却不行孔子之道,明朝之亡,他们应负首要责任。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无可救药的过错,但世人过而不改这是最令孔子担心的地方,也是当时不争的事实,圣人对此也是无可奈何。070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世人不修德,不重学,听到该做的却不去做,有不善之举却不能改,圣人以此为忧。
0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法语,人人奉为法则的话语。巽,通逊,谦逊恭顺。与,从也。和“吾与点也”中的与一样,表示赞同依从。巽与之言,就是谦逊顺从,让人听着受用的话。说,通悦。绎,抽丝也。从一个丝团中将丝一根一根地抽出来,总要先理出个头绪,所以又引申为分析。末,莫也,不能。规劝他人改过之时,若告之以法语正道,他能不依从吗?当然会依从,但贵在要以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若顺着他说,告之以谦逊之言,他听了能不高兴,能不受用吗?当然能。但贵在对这些话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别人对我说这些话,目的是什么?若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着很受用,却过耳即忘,不加分析,表面上唯唯诺诺,却言行不一,这样的人,我拿他也没有办法了。有些人孔子时常对其加以教导规劝,但他们就是听而不改,所以孔子才会说这样的话,觉得对这些人他也无可奈何。
0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讼,言于公也,即向官府控告之意。自讼,即相当于今天的自责。发现自己的过错而能悔改自责,这样的人孔子未曾见到过。这么说当然有些夸张,或许有那么几个人做到了这一点,如不贰过的颜回。但绝大多数人则是过而不改,这便是天下无道的根由,也是孔子无可奈何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已矣乎”三个字,已,止也。已矣乎,就是算了吧,拉倒吧。我从未见过有了过错能自责悔改的人,世人过而不改,天下怎会有道?我还为了让天下有道而奔波努力,有用吗?还是算了吧。孔子说这句话时,肯定是心灰意冷。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末,同莫,副词,不能的意思。有些人过而不改,规劝他也不听,孔子不说“(这样的人)该怎么对待他们才好呢”,是因为孔子实在没有办法,对他们真的是不能怎么样了。要注意的是,“不曰如之何如之何”的人是孔子,不是别人。17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养,待也,相当于今天的对待、相处。女子和小人最难与之相处,跟他们太近乎了,他们就对你不谦逊不恭敬,跟他们疏远一点呢,他们就对你心生怨恨。此语真乃圣人之千古一叹,估计《论语》中最令女士们反感的就属这一章,因此女人对孔子的印象极为不好。平心而论,孔子说的确实有些绝对,讲究中庸之道的他不该将所有的女子都一概而论。小人是相对君子而言,孔子将女子与小人并举,说明《论语》中的小人、君子,都是指男人而言。其实,男人中有君子小人之分,女子之中也有君子和小人之别。当然了,兄弟实话实话,我所接触的女子当中,小人所占的比例确实要更高一些。但女子之中知书达礼、豪爽大气强于男子百倍的也很多很多。这句话的句式我们也应当留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孔子这句话的重点是说小人难养呢,还是在强调女子难养呢,还是女子和小人他都想批评一下呢。关键在于女子和小人的先后顺序。举个例子,兄弟看美国恐怖电影《闪灵》时,见过一句评论:让人手心出汗的,除了爱情,还有《闪灵》。这句话的意思是,爱情会让人紧张,手心出汗,这是人所共知的事,而《闪灵》这部电影也会让人紧张,也会让人手心出汗,评论者把《闪灵》与爱情放在一起比较,是想要强调《闪灵》这部电影十分恐怖吓人,看了让人手心出汗。参照这句话,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重点也是在强调小人难养,而在孔子的心目中,女子难养自不待言,这是人所共知的。孔子的话里提到“女子”只是顺带,只是为了将小人与女子放到一起,以说明小人之“难养”程度和女子一样。不过这都是兄弟的胡乱猜测而已,或许有违圣人之本意。再从君子与小人的数量上来区别,评判人的德行与操守时,孔子永远是君子与小人对举。在这个社会之中,君子与小人的比例各占多少,当然无法量化,但模糊的估算,至少各占一半,或许小人还会多一些。小人便是无德之人,无德便是没有忠信之美质,没有美质便不会守礼行礼。而小人过而不改,教而不行,对他们,圣人也“末如之何”,如此礼怎能大行于天下?邦如何有道?天下如何有道?如此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天下有道,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读《论语》竟读出这样令人绝望心寒的结论,这和看过电影《闪灵》一样,我感到十分恐怖。《论语》,我们还有必要继续下去吗?这个社会,我们还应该对它抱有期望吗?
【本文由“李先琪”发布,2017年7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