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三四:“不是人”的是个什么东西

《传习录》三四:“不是人”的是个什么东西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8-04 17:15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三四:“不是人”的是个什么东西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或曰”意思是“有人说”。这一部分《传习录》,是陆澄记录整理的,他当然会对自己的记录与整理负责。没来由的空穴来风,断然不会“入档”。很显然,这种“或曰”“或问”有《论语》编纂者的遗风,是记录整理者对发问、发言人的一种保护,这些发问、发言的内容,通常比较“敏感”,多数是在挑战师尊的常见观点。

    以此处的“或曰”为例,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反复说明“心即理”的道理,这位发问者偏偏要挑战一下“心即理”,既然天理自在每个人心中,为什么有的人为善,而有的人为不善呢?

    王阳明的回应只有八个字——“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这话实在大有深意。

    说个多少有些“少儿不宜”的故事。话说在某学校,实行严格的“自主服务”制,具体来讲就是各班轮流道饭堂服务一周,服务内容包括拖地、擦桌子,也就是朱子所谓“洒扫庭除”那一套。不过,“自助服务”的时间安排不是“黎明即起”那一阵子,而是晚餐结束后的彻底洒扫,通常在各班开始看“新闻联播”前结束。

    这一日,某班正准备开始看“新闻联播”,班上某女生自“餐厅”嚎啕入班,大呼“某某某不是人”。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具体的情形,无人得知。校方及时干预,作出了双方都满意的处理。那位“某某某”也受到相应的校规、校纪处分。

    “某某某不是人”的判断陡然乍出时,或许便是王阳明所讲的“恶人之心,失其本体”,既然有“失其本体”,便还有“失而复得”的可能。“某某某不是人”——“不是人”的又是个什么东西?此事之前,他是个正常的学生。客观来讲,此事之后,受过校规、校纪处分,后来他在社会又恢复成为正常的人,今天来看,明事理、懂规矩的他还是个较不错的人。也就是说,“不是人”只是一个人的心体被“人欲”蒙蔽时的状态,是他在这种状态下“为不善”的结果。

    王阳明讲“恶人之心,失其本体”,无意中道出了两层意蕴。一则人心的本体,被“人欲”蒙蔽时,“天理”的作用便无法充满、发挥,便很容易干出荒唐事来。二则当我们在客观上定义某人为“恶人”,或者“恶之欲其死”时,没准也是失去了自己心体的“本体”。

    当年,子张向孔子请教“崇德辨惑”的问题,孔子为“惑”下了个具象的定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

    为什么会有“惑”?爱之时一个样子,恶之时一个样子,此时一个样子,彼时一个样子。说到底是不够全面,是“分别心”在起作用。孔子讲自己“四十而不惑”,到了一定的年龄,见得多了,心智上也成熟了,看问题全面了,那种极端的“分别心”的影响也就小了。

    今天,当我们对网上某个并不真正知情的事件感到义愤填膺时,大概率就是在“惑”,大概率是甘做一个吃瓜群众。这种情形下,不妨想一想王阳明讲的“恶人之心,使其本体”。以圣贤的思维方式,把自己代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一则想一想“圣贤处彼,当有何为”?二则想一想“我为圣贤,又能如何”?

    经一事,不长一智时,不如学学子路“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经一事所长的那点智慧未能用以解决现实的问题时,恐惧于自己又有新的见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三四:“不是人”的是个什么东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nv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