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在网易公开课看到“读书有什么用”这个视频,觉得说的深入人心,今天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1.因为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蒋方舟说:如果你不读书,那么你的价值观就只能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了,所以读书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去了解世界的方式。
大城市的游学活动与培训机构数不胜数,但偏远地区学生们课桌却还在摇摇欲坠。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什么是游学。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他们来说,读万卷书就是他们了解这个世界成本最低的方式了。
眼睛看不到的远方,可以用心灵去体会。他们可以读史书通古今,可以读故事体验千百种人生,每个孩子都有权利看到时间是什么样子眼里就不在是眼前落后的村庄。会明白前方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在等着。
2.凭借自身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以体恤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
热播剧《人世间》的作者梁晓声老师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读书,让我们我们遇到挫折时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即使处境艰难,可以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不管周遭的环境再恶劣,心中若有净土,又何俱人生的大风大浪?就像苏轼所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读书最大的用处就是不会让你问出“读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读书带给人的感觉不是穿一件华丽的衣服,带奢侈的饰品所能抵消或者增加的。
我们读书就像我们喜欢一件东西,会将它买下来,成为自己的而不是公众的,我们每个人对于书籍某一处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感受千差万别。这些感受会潜在我们的谈吐上,显露在我们的生活与文字里。
董卿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对于我们来说太简单了,简单到只要认识字的三岁小孩都能背。可是我们写不出来啊这就是文字的精神内涵,面上的极简和它背后所包含的精神、情怀以及高度,引起千古的共鸣。
一首即使我们学前班都会背诵的诗歌,每一个字拆开来我们都认识,可是如果没有其背后的强大知识底蕴支撑,不能将名句典故信手拈来,我们永远也写不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简单却富含哲理的诗句。
这些恰恰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60081/7f0247d853d64bd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