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娱乐圈
导演揭收视率造假,治理有那么难吗

导演揭收视率造假,治理有那么难吗

作者: b2f93cec8bab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22:35 被阅读16次

前几天,导演郭靖宇的一纸长文迅速在朋友圈、微博传开。在长文中,郭导在新作《娘道》播出前,曾按某卫视购片主任的要求“拜见”某操纵收视率的“大神”,对方要价90万一集,“电视台买我的片才130万一集,也就是我们要70%给他们当保护费才能播出。”

近三年播出的大剧,没有一个收视率不是花钱来的;去年平均收视破2的某剧,是三个团队买的;今年播出的某两大明星的戏,花了钱数据没上去,卫视不会结尾款等等说辞均坐实了此前关于收视率造假的各类传闻。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回应:因为不愿意参与收视率造假,光线愤而退出电视节目市场。

     收视率

电视收视率是指某一时段内收看某电视频道(或某电视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电视观众总人数(或家户数)的百分比。即它只反映某一时间段观看人数的多少,与节目质量、观众满意度并无直接关系。

所以收视率服务广告商。收视率数据可以告诉他们产品目标受众在哪个时间段或哪个节目聚集得更多,若是将广告投放在此处预期效果会怎样。

谁统计收视率

CSM,原名: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是央视市场研究(CTR)与世界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Kantar Media等合作成立的中外合作公司。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由样本户所有家庭成员填写日记卡来收集收视信息的“日记法”,二是由样本家庭的每个成员通过手控器按钮和仪器记录观看电视时间的“人员测量仪法”。这两种统计方法都较为传统,样本一旦泄露,很容易被人为主观操纵。据官网知,样本户数5.77万。

怎么造的假

2016年12月初,浙江卫视收视率在某个时段突然断崖式下跌,从常年全国前五一夜之间跌至20名开外,创下建台50周年来的最低收视纪录,原因是一档叫《美人私房菜》的综艺节目未购买收视率导致的。这一事件引发关注后,行业潜规则暴露了出来,许多制作方都承认曾花钱购买过收视率,并对这一现象深恶痛绝。

收视率到底是怎么被操控的?这里大致说说。国内收视数据的主要提供方就一个,索福瑞,这是一家国际调查机构与央视合作的市场调研机构。而索福瑞的说法是,他们的数据可能会被不法分子“污染”。

比如2006年,索福瑞在西安地区有300余户样本户,公司技术人员王某将工作中了解到的17户样本户信息透露给电视剧制作人任某,任某用每看一集电视剧付20元钱的方法,对上述样本户进行收买,人为干扰索福瑞公司的收视情况,以便从西安电视台获得更高片酬。

又比如2009年下半年,潘磊授意其所经营的“杭州缘启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员工金丹雯、章岚,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索福瑞在全国76个城市的2514个样本户信息,并安排金丹雯、章岚冒充电视台工作人员,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贿赂样本户收看指定电视节目,先后为“成都一套”、“广州新闻”、“广东卫视”、“西安资讯”、“重庆3套”等电视台提高收视率,非法获取人民币共计600余万元。

索福瑞曾于2010年在北京召开说明会,主动曝光了不法分子获取样本户信息的手段,主要有“跟踪”、“窃听”、“行贿”三种,具体而言是雇用私人侦探、跟踪索福瑞工作人员获知样本用户的家庭住址等信息;从电信部门获悉,或者通过监听索福瑞内部电话的方式,获得样本户信息;高价收买样本用户、对索福瑞工作人员行贿,获得样本户信息。而知情人士则透露,操控收视率的公司很“专业”,能查到哪些电视剧备案了、哪些已经开机、制片人是谁等等信息。一部剧临近播出之前,制片方常会接到是否需要购买“资源”的电话问询。“一般30万元一集会把收视率做到至少第八名,50万元一集,就会做到前三名。”而据郭靖宇反映,在一年多时间里,购买收视率的费用已经翻番至目前的每集近百万元。

图片来源:《财经》杂志

 广告主的选择

对于收视率造假,有一个问题很多人抱有疑惑,但并未得到充分讨论。那就是,既然收视率造假那么严重,每年地下利益有40多亿元,那为什么广告主还是要根据索福瑞收视率进行投放,为假收视率买单呢?

一是在技术层面,广告主们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识别哪些收视率是造假的。这里面存在复杂的因素,但收视率调查技术方面的原因确实是存在的。作为对比,全球最大的广告平台Google Adsense可以说是个非常正面的例子,Google Adsense可以抓取网页信息,用最先进智能的算法自动推荐最为匹配的广告,还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来识别点击率作弊。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广告主放心地投放广告,其效果是一目了然的。而电视广告的效果评估之所以相对混沌,与技术能力是有关系的,更不要提中国的收视率调查还处在相对原始的阶段。广告主没有办法知道收视率造假的状况,又不想错过这个投放渠道,自然就给不法分子和黑产予以了生存的空间。

二是这里会有很多行业内部腐败。广告主的老板不想错过电视这个投放渠道,而收视率又有大量的作假空间,因此广告主的市场部门、广告投放的代理公司、电视台的内部人员都有灰色利益可图。利益链条不斩断,大面积的收视率造假就会一直被容忍下去。

三是即便广告主明知收视率造假,对此也不会完全抗拒,因为泡泡吹大不是坏事。所谓流量经济,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假流量带动真流量。一部被炒作起来的电视剧,就算质量不咋样,但“看上去比较火”也会产生一定的马太效应,只要把观众忽悠来了,假收视率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显然,这样的市场不是什么健康的市场,妨碍了电视剧之间的正常竞争,观众长期被买收视率上位的烂剧荼毒,只会意见越来越大,最终伤害的是整个电视行业。

       治理

打击犯罪、治理内部腐败、调查机构提升数据能力、打破索福瑞的垄断,这些都是治理收视率造假乃至其他“刷量”行为所应该采取的手段。但想要最终解决问题,需要一个明确的整体思路:要么是强力的国家规制、要么是建立强力的行业协会。

据2012年的一篇报道,时任南方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的王世军曾赴德国考察收视率统计。除了被德国人完备的样本户布局、细致的回馈手段,电视台立体的评判系统所折服外,对王世军最大的震撼是德国政府完全不允许商业公司介入收视调查。“他们由电视台、制作人、广告人和其他与电视相关的机构共同出资组建德国电视收视调查委员会,委托一家不盈利的第三方收视调查公司进行德国境内的收视调查。所有出钱的会员无权影响它,只有权利得到收视数据和分析。”

国家不介入也是可以的,那通常情况下需要有强力的行业协会介入。比如在美国,其中一个权威收视率调查是由全美广告主协会下辖的电视广告委员会委托尼尔森公司进行的,如果收视率有问题,那尼尔森公司是要被问责的。而中国的索福瑞是央视旗下合资机构,基本感受不到什么压力,更不用说中国的广告主也没什么联盟,只能挨个跟电视台博弈,乃至把成本转嫁给观众。当然,更加常规一些的监管也是必要的。

微信公众号:秦川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演揭收视率造假,治理有那么难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tf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