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云也是我们熟悉的湘云,而且她的形象浓墨重彩,这跟早本里面,湘云是重头戏的这一点完全符合。“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这个数百年以来的谜案,终于,有了合情合理的结果。另一个大谜案,就是元春之死。87电视版对此不敢下笔,草草带过,大约地让人感觉到是各股势力倾轨造成的,只是无法细说,也圆不好,所以特别保守。但是这后二十八回,元春直接影射袁崇焕,直接跟林四娘挂上钩,终于,那个“望家乡路远山高”的谜,得到了解释。后妃上阵杀敌很雷人,不过,这一段行文拉得快,逻辑不够严密,在写作过程中很正常,这毕竟是个早本,不是什么增删五次搞了十年的本子,即使是现在的通行本,漏洞也不是没有。提到元春,就得提提她那四出戏,现在终于明白了,那所谓的“大过节,大关键”,果然重要。
凤姐。她出局得很早,其实她的形象倒是相对别人不那么鲜明,应该后期填补了很多。但是通过她的结局,倒是侧面写了别的很多人,比如邢夫人的个性,最终在这里面得到完全展示,又懦弱,又容易听信别人。比如贾琏,他在这里面的表现,给他的画像填补上了最后完整的一笔,他对凤姐也没到绝情的地步。还有平儿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死得也十分惨烈。名字虽“平”,性格却倔,早在她“理妆”的时候,宝玉就说过了,她“薄命如斯”,果然不假。这是红楼梦里面独有的写法,整个古代小说再无第二。有点近似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里面提出的“复调”,就是把人们都放在一个环境里,他们互相影响,在事件的发展中展现出自己的性格。不完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大家都有活动和发展的余地,但是又不会掩盖主角的光彩,配角仍然是配角,不会因为太出色而喧宾夺主。
光凭这一点,我就无法再怀疑这个本子的真实性,在凤姐出局到死这一段中,这种手法用得非常完美,我没有在中国古典小说的任何一本中看到有这种写法。再说李纨。历来人家都认为她的曲子里面所说的“将阴骘积儿孙”是指她贪,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肯掏钱救巧姐,但结果却是她让儿子去新朝为官。这绝对是个大颠覆,她最后在黛玉墓前流泪,大概也是程本选择她最后陪着黛玉过世的原因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