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下班,在小区里陪小米荡秋千,旁边一个10岁的小男生,说一句让我深受感动。
他说:“阿姨你真好,下班这么晚回来,还陪妹妹玩,我妈妈就从来不陪我玩”。
是的,我正在高质量的陪伴小米。
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那么小懂什么?
那你就陷入了固定思维的困境中而不自知。
别以为孩子小,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似乎懵懵懂懂,但是他们什么都记得,他们的潜意识已经悄悄播下了那颗被忽略的、没有父母照料的种子。
陪伴不是你抱着手机坐在他身边,而是和他互动,讨论他当下喜欢的,热衷的,进入到他的世界,跟他享受当下的亲子关系。这样才能高质量的陪伴,让他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这比什么都重要的。在他们没有完全独立之前,他们需要父母这种无条件的关爱。
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包容和爱胜过于父母爱她们,父母的爱可能会有要求,“你不听话妈妈不管你了”、“下次再考这么点分,就别当我儿子了”这些话都是父母曾说过的,也许无心,但要求却是真的。听在孩子的耳中,就是危机感,想要得到父母的爱,就必须要做到一个“好孩子”的标准。但孩子的爱却是无条件的,他们对父母没有那么多要求。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采访,让母亲与孩子相互打分。如果,满分是10分,你会给孩子打几分?5分、7分、8分......没有一个妈妈给自己的孩子打10分......而孩子们回答是“我喜欢妈妈陪我玩” “就是喜欢妈妈抱” “妈妈的头发很漂亮” “反正,就是喜欢妈妈,想保护她”......所有的孩子都毫不犹豫地给自己的妈妈打出了10分,还有的孩子甚至打出了一万分。你不觉得我们需要向自己的孩子学习吗?
哈佛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在他得知自己患了跟自己父亲一样的癌症之后,想给哈佛的同学们留下点什么,于是写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他尝试将MBA课程理论运用于人生规划和生活,他把寻找幸福生活的过程分成了三个板块,争取事业成功,家人、朋友关系和谐,以及坚持正直自我!
书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当孩子遇到生活中的挑战时你没在他们身边,那么你就失去了塑造他们价值取向的重要机会。
所以,让你的孩子多经历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多带他去参加各种活动,及时沟通收获,做好价值观的养成。比如,出去游玩时,让孩子自己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不得不自己完成时,也就学会了如何计划和组织,如何分配责任,如何在团队内沟通。哪怕完成的不好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试错,并且总结经验。不要通过分数来评价孩子的成就,要从长远来看孩子在各种经验中学到了什么,这是比奖励什么奖品更能保证他们今后在外面世界取得的成功更关键。
不要试图把孩子”外包“出去,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获得的资源,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外包给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而事实上,那些“外包商”根本不了解你的孩子,他们也不愿意了解,他们只是让你看到那个外包的表面成绩,而具体的生产过程,你的孩子快乐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别的启发?……这些都是你擅长的,但你放弃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不缺席的孩子长大后,内心才不会因为缺失父母的那部分爱而寻找别的替代品。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将来都会体现在他今后的家庭生活中。
人生中最重要的标尺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最终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家庭。工作能带给你成就感,但是与家人培养出的亲密关系所带来的长久幸福感相比会苍白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