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2-态度(2/2)

201902-态度(2/2)

作者: weiwei_js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16:08 被阅读0次

    《态度》--- 吴军

    目录:

    序言:态度决定命运

    第一章:人生哲学

    第二章:洞察世界

    第三章:对待金钱

    第四章:人际关系

    第五章:有效学习

    第六章:做人做事

    备注:

    201902-态度(2-1)

    201902-态度(2-2)

    第28封信 证伪比证实更重要

    是否适合做研究,一来看你是否喜欢,二来看你是否适合做这样的工作。

    研究科学,要讲究科学方法,它的重要性甚至比努力和用功更重要。人类从文明开始以来,并不缺努力用功的人,但是在过去,科学的成就大多是靠个别天才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像阿基米德、欧几里得、伽利略或者牛顿这样的人,过去几百年才能出一个。但是,科学到了近代仿佛在一瞬间就开始突飞猛进,这就和科学方法有关了。

    早期总结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当属笛卡儿。你在高中的时候学习过他的解析几何,因此在你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数学家,这一点确实没错。但是,他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世界的贡献更大,因为人们后来按照他总结的科学方法做事情,科学成果不断涌现。

    笛卡儿首先强调感知的重要性。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块蜂蜡,你能感觉到它的形状、大小和颜色,能够闻到它的蜜的甜味和花的香气。你必须通过感知认识它,然后将它点燃(蜂蜡过去常被用作蜡烛),你能看到性质上的变化。它开始发光、融化,把这些全都联系起来,才能上升到对蜂蜡的抽象认识。这些抽象认识,不是靠想象力来虚构的,而是靠感知来获得的。在你小的时候,我经常带你到世界各地旅游,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你感知这个世界。你将来做研究,要做实验,这就是对现象的感知。

    笛卡儿把科学的研究方法总结成4个步骤。

    第一,提出质疑。永远不要接受那些自己不清楚的真理。笛卡儿说“怀疑一切”,虽然这种说法有点儿过头,但是他强调的是不迷信权威和权威的结论,是科学发展的条件。任何没有经过自己研究、自己搞懂的结论,都应该怀疑。对于现有结论的怀疑,会让你在脑子里形成新的想法。人可以有很多想法,或者说假设,但是对于自己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得出结论。

    第二,小心求证。笛卡儿有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得出结论之前,要做充分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工作,这样的结论才站得住脚。很多人根据一两个观察现象,匆匆得出结论,后来常常被发现是以偏概全,这样的工作态度在科学上是走不远的。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期刊,每年都要撤掉很多篇已经刊登的论文,主要原因就是写论文的人不严谨,在给出结论时太草率。

    第三,对于复杂的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简单的小问题来研究,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对于这些小问题,应该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逐步解决。解决每个小问题之后,再综合起来,看看是否彻底解决了原来的问题。在早期研究中,包括在笛卡儿那个时代,还原回原先的问题不是很困难,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但是进入20世纪后,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整体不再等于部分之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系统论,那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需要对复杂的问题做整体性考虑。这种方法只有在具体的工作中慢慢体会,特别需要好的导师指导。

    第四,当我们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得到了结果之后,需要合理地解释结果,并从一般性的结果上升到结论,最后将结论推广并且普遍化。当然,当从有限经验里得到的结论被推广之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解释不了的现象,这就形成了新的问题。对于它们,再按照上面的过程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如此循环往复。

    你可以这样理解科学家工作的本质,他们在上一次循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力量,这其实是一个新的循环。这时,他们也把一些问题留给后人,继续完善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因此,科学没有绝对的正确。科学家的工作,不过是在某一个层次上的进步。从近代开始,科学家有意识地使用了上述方法,才使得科学的进步成为一种常态,并且不再依赖一两个天才。因此,如果你能渐渐体会和使用科学方法,不仅对做研究有益处,将来在其他方面遇到问题,也能大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科学而言,重要的是过程,而非结论。科学的结论会有过时的一天,但是科学的过程能保证各种新知不断被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发现问题的科学家才是一流的科学家。

    今天,很多人依然将科学等同于正确,这是不对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倒更像是把科学当作了宗教。宗教强调相信,对于上帝的存在,毫不怀疑地相信,这是宗教。科学必须是能够被证实(证明是正确的)的,或者被推翻(也就是证伪)的。不能因为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就认定它是正确的。在科学上,证实一件事的过程要以相关的事实为依据,从证据到结论的推理要符合逻辑。因此,一件事是真是假,就不会因为提出者的权威性而变得更正确。在科学上,一个博士学者提出的命题,在没有被证实之前,并不比好奇小孩提出的命题更正确。证实的过程也不是引经据典,或者使用权威的论证报告。你在媒体上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上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特朗普总统的某个决定”。这些媒体的记者缺乏科学精神,他们的潜台词是科学家比常人更代表正确,几百名科学家就更加接近真理,如果他们的建议和总统的做法不同,一定是后者出错了。事实上,在科学面前,人人平等,谁对谁错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证实。今天我们在谈论中世纪末期时,会嘲笑当时的经院哲学的学者缺乏科学精神,因为他们常用的证据就是“亚里士多德说”“《圣经》上说”“托勒密说”等。今天很多媒体记者的行为比那些经院学者好不到哪儿去,他们依然不懂得,再多权威的话都不足以证实一个命题。

    科学不仅要能被证实,而且还必须具有可证伪性,是否可以用经验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线。要理解可证伪性,只要看看什么是不可证伪的就可以了,比如:

    第一,上帝的存在性。这件事,我们没有办法验证其真伪,因此我们说这个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宗教问题。

    第二,永远正确的结论(逻辑上叫作重言式),比如1+1=2,这是定义,不是科学。如果你明天把“1+1”定义为3,那么1+1=3也正确,因为定义总是正确的。

    第三,列举了所有的可能性,比如“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因为它总是正确的,无法证伪。

    第四,从错误的前提下可以得出任何结论。因此,虽然这些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这样的论证方法在科学上毫无意义。比如“如果太阳从西边出来,海水就会沸腾”。这个命题无法证伪。当然,在现实中没有人会在论文中写这样的话,却有不少人不小心使用了错误的前提。”

    为什么证伪比证实更重要呢?因为对于一个现象,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能自洽的理论解释它。类似地,对于几乎任何一个结论,我们都很容易找到几个例子来佐证。如果有人说比重轻的物体会先落地,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但是他可以举出一堆例子证实。也就是说,仅仅证实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的那些自洽的、被证实的理论,或者自认为找到的原因,可能不过仅仅是一种可能合理的解释而已。随着我们得到更多的数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我们的理论是漏洞百出的。

    如果你做研究,一定记住科学方式比科学结论更重要。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成功就是大概率事件。

    科学方式比科学结论更重要;

    早期总结科学方法的集大成者当属笛卡儿;

    科学必须是能够被证实(证明是正确的)的,或者被推翻(也就是证伪)的,区分科学和宗教;

    第二十九封信 做理性的怀疑者:

    我知道指望18~22岁的学生成熟起来不容易,这个年龄段的人有表达自己不成熟思想的权利,但是希望你清楚,科学远非你们想的那么简单,甚至你们的老师对科学的理解都可能有误。

    但不管是广义上的科学,还是狭义上的科学,它们都注重一点,就是看重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结论。仅有结论是不行的,需要一套方法能够不断地发展科学,才是正道。

    人们通常对科学的一个误解就是把它等同于正确,把正确等同于有用。

    科学是方法和过程。

    其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绝对正确和绝对真理。

    真正有学识的科学家总是对世界和世界的规律充满敬畏,而不会说他们代表正确,只有宗教人士才会说他们手里握有绝对真理。

    科学家并不高人一等,也并不比别人更接近真理,因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并不会因为学历高、职位高就能更接近真理。

    多学了几门科学课程,并没有树立一种崇尚科学的精神。这里我并不想批评你的同学,而是希望你在任何时候都要能够冷静地思考问题,保持自己独立的思想。

    年轻人对科学有时会产生一种宗教式的狂热,这有它的好处,因为很多重大的科学发明就是这么做出来的。但是,人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这是我想说的第三点。

    科学家犯错误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除了自己的学识有限之外,还常常会被利益绑架,毕竟科学家也是人,

    事实上,很多半瓶子醋的科技工作者和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和教徒对待宗教没有什么不同。宗教的三个特点在他们身上都能看到。一是盲从,对科学结论的盲从。二是道德优越感,觉得自己是搞科学的就看不起别人。三是喜欢相信书本上的教条和权威人士给出的结论。

    做一个理性的怀疑者,一个对未知的探索者。

    第30封信 为什么要读非小说类名著:

    这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写作方法是你必须学习的。

    将来你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成为那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不可避免的要写东西,写东西就要表现出你的专业素养,而不是逻辑不通,含义不明;词句要足够优美流畅,被读者记住;

    每一个被尊敬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智慧,这些智慧,就写在他们相应的经典中;

    当你读那些经典时,其实就是在和过去的那些贤者进行思想交流,他们给你的智慧,甚至会超过你的老师和我们能给你的。

    第三,阅读名著是系统地了解一种思想的捷径。

    经典怎么读:

    方法一,先读一部经典的介绍,或简写本和精彩章节的节选,慢慢了解了它的内容,再整篇研读。

    方法二,先快速通读一遍,了解大致内容,在重要的地方做一个标记,回来再仔细读。

    各民族智慧的宝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智慧,这些智慧,就写在他们相应的经典中

    第31封信 为什么要学好数学:

    第一,它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甚至对经济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也至关重要。

    第二,在中学之后学习数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因为逻辑推理是数学的基础。

    第三,学习数学可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怎么学好数学

    其一,还是前面提到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其二,建立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第三,善用逻辑。任何数学结论,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严格逻辑推理的结果。

    它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

    第32封信 我们在大学学什么: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其实,本科专业并不那么重要。单纯从学习知识本身来讲,我觉得本科的学习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

    第一,学习一生要用的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无论将来学习什么专业,或者从事什么工作,这些都是有益的。你有时对我说,很奇怪为什么今天还有很多人(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依然相信迷信、算命和运势。这恰恰说明并非所有人在读完大学后都具备了科学常识和人文素养。

    第二,学习做事情的方法,并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专业的变化都非常快,大部分人很难一生只做一件事,研究一两个课题。另外,人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如何着手解决这些未知的问题,需要在大学里学习。在MIT这样的大学学习,能遇到很多大师和各个领域一流的教授,年轻人听他们讲课,学习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终身受益。这对后来继续学习和工作都有用。

    第三,培养协作精神,它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因为没有哪个重要的工作仅仅靠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做项目时分工合作,一方面为大家贡献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把大家作为一种资源,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当你为大家贡献了想法,并且信任他人作为你的知识来源时,你们交换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友谊。

    从信息论的角度上讲,任何一个艰难的决定,都会造成信息损失,因此推迟决定并不是坏事。推迟决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多地了解各个学科,尝试各种东西,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此外,这样也可以避免将来换专业额外耗费时间。

    我希望你能利用这个机会选修人文科学方面的一些课程,道理很简单,因为当你走出校门后,并不会从事人文科学的工作,很难再有机会和一流的教授学习人文课程。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你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帮助你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计算机科学。

    自己对计算机科学的现状和未来的看法:

    首先,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计算机科学将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我们现在正处在人类历史上第四次重大技术革命的关口,前三次分别是以蒸汽机为核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电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这一次将是以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为核心的智能革命。不久前,谷歌的“阿尔法狗”( AlphaGo)战胜了天才棋手李世石(九段),这标志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未来,虽然几乎所有的行业都会因为机器智能而改变,很多人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工作,但是制造智能机器的人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我想告诉你的是,机器智能的本质和人的智能不同。计算机是依靠大数据和计算解决智能问题的,比如“阿尔法狗”其实不知道它在下围棋,只懂计算。如果有可能,最好修一个统计领域的第二学位,因为在未来,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必须懂得统计学与数据处理方法。

    最后,我想告诉你的是,虽然计算机科学被划进科学的范畴,但是它和数学、物理学、化学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    实践    对于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知识非常重要。

    未来,大部分专业的生命周期都会远远短于自然人的寿命,因此人一生从事多个专业的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向优秀的人学什么:学人家智慧的头脑,博大的胸怀;

    第三十三封信: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

    首先,我觉得读研究生的大学和读本科的大学可以分开,这样有三个好处。

    第一,你会是两所大学,尤其是两所好大学的校友,你将来会有一个更大的校友网络。

    第二,避免单一性。我在中国时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本科、研究生和担任教职都在一所大学,特别是在好大学,这样的现象最严重。在清华,有一个所谓的“三清团”的说法,即本科、研究生和任教都在清华,可谓这种想法最彻底的诠释。这种想法似乎都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讲,这是“近亲繁殖”的受害者。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交流,虽然这可以通过开会和发布期刊论文完成,但人员的流动是最好的交流。因此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通常来自很多不同的大学,而一个想走学术道路的人,也愿意在几所大学体会一下不同的教学和科研特色。

    第三,好的本科专业和好的研究生专业未必在同一所大学,并且经常不在同一所大学。美国的很多大学注重本科教育,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但是很多大学更注重研究,比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轻人需要在不同学习阶段换大学,以便兼顾不同阶段的教育。

    今天很难预测5年后哪个行业最热门。你只能大致做一个判断,然后尽可能学得广一点儿,以便于在一个稍微大一点儿的学术圈子里立足。

    学校、专业和导师,哪个更重要呢?根据我的经验,当大致的专业方向确定之后,导师比学校重要。这和本科生的选校原则正好相反,对本科生来讲,先选学校再选专业比较好。为什么导师很重要呢?因为他不仅能让你在学术界迅速站稳脚跟,而且可能对你一辈子的职业发展都有帮助。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学术界,至今还是比较讲究师门的。今天的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通常要通过接棒的方式走完从0到N的漫长道路,这就必须有一个梯队,要形成一个学派。一个学派的人未必来自一个单位,但是他们需要一个精神领袖,比如玻尔就是量子力学的精神领袖。

    当然,好的导师对你最直接的帮助是让你在博士期间写出一篇好论文。博士和硕士不一样,后者只需要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能够从事相关工作即可。在美国,人们要求博士对世界的科技发展有所贡献,也就是研究的课题需要是前人没有触及的。这样就带来一个大问题,没人做成的事情怎能保证自己做成,而且最好用较短的时间做成,连导师也未必知道怎么做。博士的工作必须自己完成,但好的导师会告诉学生哪些事情不要做,这样就能给博士省很多时间。平庸的导师则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遇到的布莱尔、库旦普和贾里尼克都是好导师。一个年轻的博士靠自己的努力被整个学术界认可,要花很长时间,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时,好导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走出学校,再往后,就看自己的努力和运气了。

    另外,即使你不需要奖学金,也一定要找那些能够提供奖学金的教授。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否有足够的研究经费给博士发放奖学金,反映出一位教授的水平和他所研究的领域的前景。

    你的校友网络在哪里?

    第34封信:写科技论文的技巧:

    科技论文里有4个部分必须写清楚。

    第一,问题的提出和前人的工作综述。如果你有三分钟介绍你的工作,这部分需要花一分钟时间。

    第二,自己的工作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是论文的灵魂。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论文的结论应该是前提假设和研究工作的自然结果。很多糟糕论文的作者,从他们的前提和工作中,得不到他们想说的结论。这种论文哪怕很有文采,也难以通过审核。

    第三,好的研究论文,不仅要得出自己的结论,还需要比较自己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优劣。

    第四,实验所用的数据,要尽可能地使用那些同行能够得到的。可比性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写科技论文,下面三件事一定不要做,不会有好处,只会帮倒忙。

    第一,吹牛。

    第二,贬低同行的话。

    第三,对于一些次要的,但是需要花特别多篇幅才能解释清楚的现象或者发现,根本就不需要写在论文里,因为这反而会让读者更糊涂。

    最后,要注意两个细节:在论文中,凡是别人的数据和观点都要写明出处;对于任何在做研究和写论文过程中给予了帮助的人,都要鸣谢。至此,一篇完整的论文就完成了。

    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第六章:做人做事

    第35封信:做事前不要过分算概率

    我一直觉得在大学时,需要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今天的人,为了生存,常常不得不根据薪水的多少和名望的高低来决定自己该做什么事情。

    人的格局不能太小,不能完全用利益来衡量自己该做什么事情。

    我做了几次复盘,发现依然会走到今天的地步,这并非我的宿命,而是以我的能力和勤勉程度,会达到这一步。

    年轻人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应该做好准备,三思而行,但是对于想清楚的事情,做起来就不要犹豫。很多事情你在做成之后,回过头来看成功的概率不过5%甚至更低。如果你在做之前就开始算概率,很多事根本不会开始做。努力了,至少还有一个希望;放弃了,则永远不可能有希望。

    以我的能力和勤勉程度,毅然会达到这一步。

    第36封信: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真正一流的大师是在任何小事情上都能体现一流水准的人。

    要想打好球,不仅要练出水平,而且要按照职业选手的方式去打球,也就是说要讲究职业的做事方法。

    名医不会对看似小的疾病掉以轻心,因此病人对他们放心。类似地,优秀的会计师和律师都有这些特点。

    首先,好的专业人士要在任何情况下为工作本身着想,不会因为其他事情影响该做的事。

    其次,专业素养意味着遵守流程和行业规范。

    再次,是否有专业素养体现在是否能把那些不经意的事情做得比别人更好。

    最后,专业人士要有成体系的领域知识,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两项技能。

    真正一流的大师是在任何小事情上都能体现一流水准的人。

    第37封信:永远寻找更好的方法

    “世界上永远有很多我们觉得无能为力的事情,有些是注定的,或者运气不好,我们能做的事情比较少,但是有些倒霉事如果一再发生,就说明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可能有问题,需要跳出原有的固定思维,寻找更好的方法。这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休伯在演讲中讲了改变他人生的三件事,中心思想都是,如何努力找到更好的方法,避免悲剧发生。

    “休伯认为,人类之所以一直不能够及早发现癌症,是因为过去的方法不对,仅仅依靠医疗的进步,忽视了技术进步,特别是IT进步的成果。”

    “人一辈子,不可能凡事都顺利,总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甚至遇到一些悲剧。但是,休伯说,遇事不要逃避,不要抱怨,问问自己是否有比逃避更好的方法,能否做点什么,解决问题,哪怕是解决一部分问题。”

    备注:杰夫·休伯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016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如何努力找到更好的方法,避免悲剧发生。

    对疾病的治疗不止要依靠医疗的进步和还要依靠技术的进步;

    第38封信:服从是学会领导的第一步”

    西点军校的录取率仅为8%左右,虽然比MIT略高,和很多人印象中的军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完全不同。在每年进入西点军校学习的1200名左右的学生中,90%是高中学校运动队队员,2/3是运动队队长,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领导力。当然,更能反映他们领导力的是大约有1/4的学生在原来的高中是学生会主席或者全年级的班长(美国高中一个年级是一个大班)。从西点军校学生的素质,你可以看出美国军官的素质,他们都具有精英潜质。”

    为什么学会服从很重要呢?

    1,因为一个我行我素,不愿意服从的人,虽然可能会成为杰出人才,但是通常难以和同事相处。今天以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一件大事的。

    2,学会服从的另一个重要性在于,当你被赋予一些权利管理他人时,要考虑你的意图传达下去是否会被顺畅执行。

    3,当你没有接受过和执行过别人给你的命令时,很难理解被领导者的心理。

    怎样培养领导力:

    1,服从是训练领导力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仅服从,只懂得对上负责,是无法成为领导的。

    2,第二步就是合作。合作的重要性就不多说了。对于合作者一定要在公共场合认可他们的贡献,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合作者就会想,即使我不当领导,他也会为我争取所有荣誉和利益,因此接受他的领导对我来讲是有好处的。

    3,培养领导力的第三步是给领导当好助手。很多人只看到作为领导拥有的权力,常常忽视了他们要尽的很多义务。这可不是仅仅能够出色完成一项任务的人就能胜任的。当助手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统筹全局的能力,以便将来自己能够独当一面。好的助手一方面可以完成领导下达的关键任务,并且在关键时刻发挥特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他会帮助领导进一步获得成功。很多时候,当上级获得晋升后,你也会跟着受益。

    几乎每一位好领导都是优秀的沟通者,他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发泄不满,也不会因为自己主观的好恶而违背客观的做事原则。

    服从是训练领导力的第一步!

    第39封信:捡最重要的事先做

    实习:尽可能开阔视;获得工业界的工作经验。

    在学术界,一种方法如果比现有的方法好1%,那么可以发表一篇非常优秀的论文。但是在工业界,这种差异的意义可能不大。工业界的一个原则是,够用就行了。工业界所有的产品,从内部看都有不完美之处,但是这些产品运行得很好,这就够了,这是工业界的特点。比如图像识别,97%的准确率和95%的准确率对于一个产品来讲其实没有本质差别,这一点点差别,甚至可以通过其他功能来弥补。

    在工业界做事,有两个重要原则:

    一是投入产出率。比如你要设计一个算法,有时可能并非最快的就是最好的,你需要考虑耗费的资源,比如内存、能耗等,然后达到投入(耗费的资源)和产出(算法的效率)之间的平衡。

    二是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

    在学校做作业和考试时,最有效的方法是马上从最简单的题做起。在公司里却不是这样,事实上,你几乎没有时间做完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因此只能捡最重要的先做。不要因为任务简单就开始干,遇到事情先要强迫自己慢三拍,想清楚任务的优先级,先去做那些特别重要的工作。这样才不会被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占去全部时间,致使重要的工作没有时间做。公司里有一个词叫伪工作(pseudo work),就是指那些花了时间做却没有影响力的工作。

    到谷歌之前,导师库旦普博士对我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要尽可能和公司每个人吃一顿午饭(当时谷歌还很小,做到这一点很容易)。虽然我最后没有做到和每个人吃一顿午饭,但是大致做到了和上百人吃过午饭。因此,我也建议你这样做,它的好处至少有三个。一是可以建立广泛的人脉关系,“因为在你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那些同事可能会帮助你。我在AT&T实习之后,我的导师罗伯托·皮尔切尼博士、平时经常一起聊天的戈登博士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二是通过和他们交流,了解整家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情况,开阔你的视野。三是可以提升你的软实力。如果你非常忙,没有太多时间和大家一一交流,那么各种团队活动,你都应该积极参加。”

    先去做那些特别重要的工作!

    第40封信:主动心态能提升全局观和协作力

    打电话通知别人一件事,比用E-mail写上冰冷的几句客套话有人情味,这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

    在任何时候,询问都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

    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惰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2-态度(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w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