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01
对六十耳顺之前的前三项耳熟能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但没有特别深刻的体会。
三十而立:三十那年,大学毕业上班九年了,很努力地自立,肯定是自立了,至于立得合不合格,不知道,不知论语里“立”的标准是什么。
四十不惑:整个人确实比三十的时候明白多了,但对分界点感触不深刻,四十到五十的那十年里,还是有很多困惑的。
五十知天命:这个也是模糊的。过了五十,人确实越来越通透,但用“知天命”这三个字来形容,还是觉得大了点。到底什么是我的天命,我到底算完成任务了没有?不确定。
这前三项,每项我都是后知后觉,甚至后觉的不到位。
唯独对“六十而耳顺”,我有了点感觉,说说。
02
百度说,六十而耳顺的意思,就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
网友用大白话诠释,就是不在乎外界说什么了。还有人说,我才20岁,就已经耳顺已经不在乎了。
我在想,“耳顺”,确实是正确对待不同意见,确实是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自己,但为什么说六十耳顺?而不是五十呢?
可能是因为经历的多了,看得多了,人世间所有的沧海桑田,都在心里了吧。
因为看得多了,他不会是夏虫;自己没看见过冬天,就说世间没有冰雪;
因为看得多了,他知道这世上有夏虫,它们没见过冬天,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冰雪;
因为看得多了,他知道对方为什么这么想这么说,他知道盲人摸象生活中常见,不仅仅是寓言;
因为看得多了,他看向世界的眼睛里只留下了悲悯。
准确地说,这远不是20岁年轻人嘴里的不在乎,60岁的耳顺,是接纳,是对任何来自外界评价的善意解读。
就像未必所有人都能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一样,也不是所有的人到了六十都能“耳顺”的。
这需要修行,需要省悟。
03
我还没到六十,距离耳顺的目标,还有时间上富余,但内观一下自己,好像这一项自己做的比前三项做的要好一些,要提前一些。
我的耳顺还不绝对,我还做不到对所有事所有人都耳顺,但对大部分的人与事,我可以了,能做到发自内心的善意的解读。
耳顺的体验,是很好的。
用悲悯的眼睛去看世界,最受益的,是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