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supportLists]一、[endif]项目实施
(一)创设情境,勾连生活问题切入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生活为基础,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是石龙镇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学生很熟悉。在项目准备阶段,教师将选择、剪辑的往年民俗节视频上传至“八桂教学通”平台资源库,在起始课播放,唤起学生关于“三月三”的回忆及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项目化学习:为了更好地展现壮乡风貌,让来参加民俗文化节的嘉宾、游客对壮乡文化有更深入了解,下一届“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增设“壮乡文化长廊”项目,需要聘用解说员。我们的任务是“舞动壮乡”板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春牛舞”“蝴蝶舞”这两种模具舞撰写解说词,并作好应聘解说员的准备。
(二)借助工具,师生共同明确思路
巴克教育研究所对于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发言权及选择权。这就要求,让学生随时置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下,对活动有决定权。所以,总任务确定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分解项目实施的各个要素。老师给出分解的支架: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春牛舞”“蝴蝶舞”这两种模具舞撰写解说词?你认为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分哪几个步骤?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的关键词是课堂生成资源,借助“八桂教学通”黑板功能记录,作为推进深入思考和讨论的抓手。
学生对本地的民俗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于解说词的内容,他们从自己最熟悉的方面开始列举,如形状、色彩等。教师从课程设计的思维进行考量,先是进行反馈和评价,然后从课程设计的思维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根据非遗的内涵、受众的特点思考更有探究价值的内容。比如关于“春牛”装饰图案的寓意就是学生忽略但却很有探究价值的内容。
经师生共同头脑风暴,该项目化学习的内容由模糊变得具体,思路由纷繁变得简明,思考路径在黑板工具的书写、修改过程中呈现出来,实现了思维可视化,从而使学生的斯文过程变得清晰化,实现结构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最终,在黑板工具上呈现的撰写解说词的内容是三方面:模具的制作过程、模具图案的内涵、模具舞舞步及其内涵。具体的步骤包括:建构撰写解说词的知识;网络查阅及实地访谈获取素材;复盘音乐、美术相关知识;撰写解说词;交流评价文稿;模拟解说并进行评价。还明确了全班分为三大组完成相关任务。事实证明,当学生有机会参与到项目化学习的“决策”中,他们在整个活动中会表现得更积极。
(三)活用资源,推进学生深入探究
本项目的核心知识是解说词的撰写,所以知识与能力的建构是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具备的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建构出“三月三”民俗文化节这个新情境中的解说词。
教师
(四)展示交流,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任务
跨学科学习强调以生活为基础,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是石龙镇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学生很熟悉。因此,本跨学科学习的起点便是播放往年“三月三”活动的视频,唤起学生关于“三月三”的回忆及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跨学科学习任务:为了更好地展现壮乡风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壮乡文化,我们需为下一届“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制作《歌舞壮乡·石龙“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电子纪念册》系列,每个学习小组制作一个版本的作品,介绍石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粤风歌和模具舞。基于真实情境创设学习任务,这是跨学科学习的要求。
(二)搭建支架,分解任务明晰方向
制作民俗文化节电子纪念册对于他们来说,可谓一项“大工程”,因此,需把任务拆解。我们借助能实时保存、方便施行团队管理的亿图脑图多人协同版,把总任务拆解成子任务,各小组可任意挑选子任务进行组合,作为本小组电子纪念册的内容,且为本小组的内容拟定标题。这也是对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的训练。
(三)活用资源,助力展开跨科探索
师生共同明确,该跨学科任务实施的过程如下:1.网络查阅、实地访谈,收集相关图文资料;2.筛选资料;3.结合相关学科知识,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运用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介绍 “歌”“舞”,并选择适合的图片;4.运用小程序或公众号在线模板完成电子纪念册的制作。
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多文本类型、多传播媒介的学习资源加以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
如“春牛舞”专题,学生先是搜到“石龙街坊”“桂平通”等公众号的推文,推文中有图片,还有简单的介绍。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知网获取论文《桂平市石龙镇壮族舞春牛保护与传承研究》。该硕士论文系统地介绍了春牛舞的起源、发展、社会环境、传统文化要素、体育文化要素等,是更优质的学习资源。老师指导相关小组阅读文本,对照着任务清单在论文中筛选出可用于撰写介绍性文字的关键信息。“粤风歌”“蝴蝶舞”的相关资料则散见于网站及公众号,教师按照内容板块指导学生搜集多种文本类型,且筛选信息,填在相应的表格里。筛选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学生发现,在论文《桂平市石龙镇壮族舞春牛保护与传承研究》中没有涉及春牛装饰纹样构图元素分析及寓意,“蝴蝶舞”的相关资料也没有发现纹样的相关介绍,“粤风歌”没有搜到关于旋律特点的赏析。这些内容,更值得进行探究挖掘其内涵,更应该成为电子纪念册内容的一部分。这也是学生搜集、梳理之后发现的知识空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是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结合点。这部分内容是本跨学科学习任务的难点之一,将通过“双师协同”来突破。
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同整理出问题(1.分析“春牛舞”“蝴蝶舞”模具装饰纹样的构图元素及丰富寓意;2.分析“粤风”壮族民歌的旋律特点),艺术老师参与到本跨学科学习项目,借助“歌“舞”的图片、视频,结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如“春牛舞”模具的纹样,结合八年级上册美术课本的内容《色彩的感染力》、八年级下册《纹样与生活》,组织学生观察并感悟讨论以下问题:春牛模具装饰纹样是由什么真实的题材概括、夸张、提炼而来?纹样在真实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达到了怎样的效果?色彩的选用有何寓意?又如“粤风歌”,音乐教师利用石龙山歌音频,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去把握山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体悟石龙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民族精神。
此外,使用录播教室的设备将美术、音乐的探究过程录制下来,并将视频的大小进行处理,上传至Q群,下一阶段学生撰写文稿遇到思维堵点可以回放参考。借助信息技术更充分地使用教学资源,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不同媒介学习资源能力的过程。
(四)借助平台,实现师生多向交流
不管是线上小组合作学习还是线下小组合作学习,都能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达到更高效,并克服传统小组合作学习浪费合作过程中的生成资源、组员参与度不高等弊端。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利用QQ或微信建立的学习社群、多人协作平台,配以一定的策略运用,便能较好好地实现小组的交流合作学习。
如材料准备充分后,进入跨学科写作阶段。这个阶段需建构说明语言的有序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唯有有序,才能更充分表现“歌”“舞”的特征,也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说明文语言准确的表达可以让传统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客观、科学准确;生动的说明使“歌”“舞”给读者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在愉悦的阅读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
本跨学科学习任务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施,因此以上三个层面撰写文稿的要求都可以借助平台进行交流。如关于“有序性”,仅仅是知道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是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在于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撰写文稿主要是利用课外时间,小组可以通过群组在线讨论,并通过多人协作思维导图,结合本小组撰写文本关注的角度、介绍的内容画好写作框架(大纲),确定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
各小组进行灵活的分工,可以是组员各施所长,分别完成撰文、选图、电子纪念册的制作的分任务;也可以是所有组员合作逐个完成分任务。两种分工形式在完成的过程都可以借助平台实现生生、师生的多向交流。完成文稿撰写后,上传至QQ群文件,在微机室开展小组混合式学习。“作者”先口头进行自我评价,提出自认为表达欠佳之处、困惑之处。其他组员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上直观地看到“作者”的作品。组长组织其他组员简洁地从生动说明文的角度及跨学科写作的角度作评价、提建议,进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作者”当即进行修改。学生之间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提升能力,也产生群体情感。而石墨文档可以保存多个历史版本,便于学生进行回顾学习,也成为教师进行评价的资源。教师加入QQ群,对小组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进行互动。
在运用小程序或公众号在线模板制作电子纪念册过程中图片的挑选、裁剪编辑,背景音乐的选择等,更是可以通过分享链接进行生生交互、师生交互。
(五)展示交流,多元评价学习过程
各小组的电子纪念册完成后,在教室多媒体进行集中展示,语文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进行多师点评,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及单项奖,如“最佳标题奖”“最佳版式奖”“最佳配色奖”“最佳创意奖”等。
新课标明确,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即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本学习任务,不仅仅是对成果《歌舞壮乡·石龙“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电子纪念册》系列进行展示、评价,还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真实的、多维度的证据,以进行过程性评价。
本次跨学科学习,教师先建好相应的“档案袋”文件夹,学生在“筛选材料”“撰写文稿”“设计版式”三个阶段中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均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分门别类保存,形成学生表现性档案袋。档案袋可分为“成长档案袋”“成果档案袋”成就档案袋”。分门别类保存文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成长档案袋”和“成果档案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突出跨学科学习中的学习共同体;“成长档案袋”既有小组学习的记录、小组阶段性成果的呈现;也有组员个体学习过程的记录,如各个成员在小组分工中所承担的任务及完成情况,参加互动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次数等。“成果档案袋”是每个小组最终完成的板块。“成就档案袋“则以个人为单位,突出个体在跨学科学习中表现、进步和收获。
为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选择了微信“小打卡”程序作为主要的评价平台。乡镇初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家长基本都使用微信作为社交工具。家长直接从微信进入小程序即可,不需要安装APP。“小打卡”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能多维度如实地记录学习内容、时长、进度等。
每组建一个打卡圈子,圈子标题分别为“成长档案”“成果档案”成就档案”。小打卡既可以在手机端操作也可以在电脑端操作。学习共同体的记录由组长上传,个体记录各自上传。在小打卡里可以实现生生互赞、互评,教师点赞、评论,家长点赞评论。小打卡还有一个便捷之处就是,在打卡圈里,可以选择只看一名成员的打卡内容,如此老师、家长可以清晰地看到个体成员的成长历程并进行评价。在打卡圈子的评论区里,每一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也能聆听别人的真知灼见;还能得到老师的引领、鼓励,得到家长的肯定、赞赏;从而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