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有一家上市公司发公告称:自己买的某信证券做的富某FOF定制1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违约,原本今年3月19日就到期,结果1.2亿的本金至今只收回了1350万。
所谓FOF产品,就是指专门拿去买基金的产品。一般的FOF基金,如果底层资产是标准化资产,它都会配置多只基金产品。
这家上市公司还发公告称:富安1号持仓的底层资产为东方红货币B,这是现金类的货基,大概有两千万;另一个资产就是B大资源杭州海港城,后者就是非标类的地产债权,大概买了1亿。
这只产品虽然叫FOF类资管产品,但它本质主要还是拿去买了单一非标资产。
早在2018年,这家上市公司就买过这家管理人做的资管产品,前面4次都如期兑付了。第五次时被套住了。
资管产品主要拿去买的是非标地产债,B大资源海港城项目的债务人是浙江L德置业,但这家债务人实际上早就违约了。这也是资管产品到期不能退出的根本原因。
出风险后,双方沟通,先把货币基金的资产变现赎回,所以该上市公司前面收到了1350万,但考虑到产品还有其它需要缴的税费等,所以两千万的货币资金,也只付了1350万给投资人。
剩下的对于已经暴雷的非标地产债权,又是大额单一资金,因为跟地产公司和实控人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所以这类资产的处置周期很长,估值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方也只能是要求管理人尽快变现资产。
反思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非标资产的变现和估值实际上弹性非常大,一旦出风险,处理起来就很棘手,尤其是地产类的。非标城投债权还要好得多,即使遇到风险,更多也是流动性风险,最终大概率还是能解决掉。
另外资管产品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应该实行限额管理。1.2亿的资金把1个亿资金投向到一个非标地产上,风险集中度太高了,跟FOF基金的理念差异比较大。平时了解的FOF基金,一般是拿去买多只基金,相当于是在基金分散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分散资产配置,分散风险。
关于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实际上是可以通过配置多只资产分散的,比如我们买的标债资管它的要求就是必须要配置4只以上的城投债券,而且单一地级市下属区域的比例也不能超过50%。现在做备案的中基协又出了规定:单一管理人投向某个地区的债券规模也有上限要求,一旦超过规定上限后,会禁止去买入某个区域的债券,如果管理人不能直接去买债后,那就只有去二级市场做债券逆回购,也就是跑去买别人质押的债券,虽然债券逆回购的风险更低,但它能做到的收益率上限,也要低不少。
底层资产如果是标准化的资产,它的流动性风险能小得多,但也没法杜绝流动性风险。标准化资产可以在交易所里面流通买卖,如果非常迫切地想变现,大不了稍微把债券价格打折幅度稍微大点,就更容易变现,仅仅是打折后的收益和迫切变现的流动性之间有个度的问题。
所以我们一直认为标债资管未来那可能会有小概率收益率达不到预计基准业绩的可能,出流动性风险的几率就更低。非标类的城投债券,是有小概率延迟还的几率,在非标规模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非标城投出流动性风险的几率在不断增加。
以后买标债,我们继续遵循适当分散的理论,不要过于集中在单只产品,或者单个管理人上。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