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想要写下一篇文章时,你是希望能够文思泉涌地一挥而就呢,还是像挤牙膏一样地写一点,再写一点呢?
我在如何让写作变得有效能这一篇文章中说过,想要文思泉涌的前提是得先找到不吐不快的感觉。但要最终获得这样的感觉,前期的思考过程,研究过程,不断求真的过程,却更像是挤牙膏——每次挤出一点就积累一点。
回想我在写《预判婚姻幸福可能吗?》的过程其实是这样子的。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选题是因为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觉得要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作为终身伴侣?怎样才能确保自己婚后的和谐和质量呢?
当时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挺复杂的,让我仔细想想再回复你。因为当时工作太忙,我过了三天都没有回复他。他就又发了微信来催:哥~你那个想好了没?随便给点意见都行啊。他是担心我忘了这事,我只好用语音大致地给他讲了十来分钟,但那是并未成形的思想。
这个当时未成形的思想是“要找一个爱阅读,爱学习,以成长为刚需的人”,而不是文章写出来之后的“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在必要时帮助对方成长”。
发生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我想到无论你的择偶条件有多少条标准,都无法保证最终的所谓“幸福”。对于未来,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所以要在变化中实现幸福的方法只有“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好”。
想到这里,思想才算是确切的并且完整的,也终于触发了我“不吐不快”的感觉。
回头复盘我看到自己的套路是这样的:写作就是从一个问题出发,进而把不断地深入思考的结果进行展现。
所以要想下笔如有神,就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思考上。
“顺理成章”的意思不就是这样吗?“理”都被打通顺了,自然就成了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