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2280/cdef58d81e76566d.jpg)
这本书,准确地说是这个系列的书,是2017年时单位之前的领导推荐看的,当时领导推荐的理由是:了解国家动向,提升写作水平。然而那时的我,刚刚进入体制内工作,对这类东西没什么觉悟,加上上大学时一直做的都是技术活,更加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其实这本书(这套书)买了有一年多了,刚买的时候,拿起来看了看,觉得真的没什么意思,看不懂,看不进去。这两年,备考公务员,让我对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价值体系等等有了一点点理解,加上老何的洗脑,现在看这个书的时候,才觉得没有那么费劲。
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来讲的,内容有10个部分,我做成了导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2280/6a8b084025d4bec8.jpg)
1. 关于核心价值观
我以前一直没太理解那24个字的真正含义,也没有理解为什么非得要有价值观这个东西。2018年,我全年其实都在做一件事,就是补常识,历史地理天文文学,以前我对于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嗤之以鼻的,但是我现在不得不承认,“观念”这个东西对人的影响真的非常大。为什么要有价值观,因为有了这个东西,统治者才会更好地实现统治,说白了价值观是一个人行事做人的底线,如果一个人有价值底线,那么他所做的事情都不会超出自己的价值底线。我以前认为,什么价值都是扯淡,干不出活大家都要玩完,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事情,搜索引擎害死人事件,修改人类基因事件,都是由于重视有术而轻视价值导致的。我记得以前一个同学在搞创业比赛,给我说他们设定的公司价值等等,我当时还很不以为然,现在想来,真是太肤浅。价值观对于一个国家有多重要呢,可以看一下周公制定的周礼,我觉得周公这个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制定的统治规则多么的正确,相反,一个成功的统治者不一定非要做正确的事,因为正确不是绝对的,如马克思主义所说,适应新形势的事物就是新事物,而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发展的本质。今天看来,周公那套等级划分清晰,各自安分守己的规则,并不是正确的,但是在长达近千年的时间里,在此统治之下的人们都能遵循这套规则行事,形成了社会共识,也对后来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政策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促进孔子儒家文化的形成,从而影响至今。到今天,形势变了,我们可以指出孔子和周公对于治国理政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却没法全盘推翻,换句话说,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何尝不是适应新形势的“周礼”呢?
2. 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13年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两只手的关系准确定位,那个时候我刚本科毕业,什么都不懂,对于政府应该做服务型政府这个概念,是在老何的一次次洗脑下才形成的概念。在我进入体制内工作的这一年多来,听得最多的四个字就是“简政放权”,说的就是政府要下放审批权,简化政务流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这几年来,政府的效率是有很大的提高的,我在深圳这方面体会得特别明显。在深圳基本体会不到办事拖人打招呼的尴尬,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人在这里办事也是分分钟搞完,比起老家,这里确实很吸引人,而老家,这几年改革深化之后,托关系的现象应该是比以前少了,但还是会有,小地方,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人,免不了有裙带关系。对比下来,改革的大城市,确实就很吸引人了,不管是打工的还是创业的,都喜欢来政府不找事的地方,所以,处在改革前沿的深圳,说活力十足,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再说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的作用定位决定性。这个问题我分成两面来看,一方面,市场化肯定是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的途径,屁股决定脑袋,靠实力说话。另一方面,政府如果不能做好保障,那么市场就会出现无序,这一点,其实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做得很好,这些年频频出政策限购限价其实就是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策出现,跟打麻药似的,一旦药效过了,病痛又卷土重来。还有,此前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个观点,说商品房本来就是商品,就应该自由竞争,政府不该干预。从商品自由竞争这个角度,我觉得就说得挺对的,市场自由竞争就会使买方和卖方逐渐趋向正常,最后稳定,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房子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商品,它的制造成本很高,占有时间一般比较长,而且很难再生(同一个地方只能建固定数量的房子),跟户籍小孩子上学医疗等等,绑定得太死,同时,土地出让的时候又涉及到政府,因为本身就涉及到太多政策的东西,所以完全市场化真的好像比较难(后面慢慢研究下其他国家的房地产情况再完善)
3.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这一点真的没什么体会,我从小不住农村,家里也没有农民,对于土地改革体会不深,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我要好好研究下土地改革方面的文件,看下深圳村委统建的小产权房子以后命运大致会如何。
4. 谈户籍制度改革
这个户籍制度改革说了那么久了,到现在四年多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医疗教育这些关乎民生的事情,依旧和户籍绑得紧紧的,要破解这个迷局唯一的解就是转户籍,没有别的办法。
其实很多国家都已经没有户籍制度了,户籍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麻烦事,美国人在哪缴税就在哪入学就医。全面推翻这个制度可能动作太大,一下子领导人和全国人民也不太能接受,且看后续吧。
5. 谈考试招生
作为一个凭借高考从落后山区走向一线城市的人,我真心不希望高考改为综合评价制,尽管一考定终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太过于残忍,但是,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那么在当前录取、监督和惩处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实施综合评价,将完全无益于落后山区的学生。现在北京已经开始实施综合评价了,应该担心是那部分想尽办法倾尽全力入京户,想占一占教育便利的边缘人,如果制度无法落实到位,那么他们即使入了京户,也终究只是边缘人。
想起书中提到的,为防止择校热而将入学改为就近,这一举动却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周围房价的飙升,而且可以预见在未来许多年里,这个趋势都不会改变。改革家总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可真正能釜底抽薪的政策又有几个呢?
6. 关于养老保险制度
当下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实行的英国那种现收现付制,在人口充裕增长的时候没有问题,但是在现在人口下行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就不行了,现在的劳动力还能养得起现在的老人,再过二十年,谁来养我们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国家延长了退休年龄,其实,这对于后出生的人,一点都不友好,我们没有享受到早点退休,只是因为我们出生得比较晚,赶上了人口低潮,国家养不起了,就得自己养自己。
不过话又说回来,需要养的也不过是工薪阶层罢了,个体户没有交过养老保险,不需要国家养老,暴发户不需要,上市公司老板更不需要。主要矛盾还是穷,唉。。
7. 关于单独二孩
这个政策也是由于人口出生率低引出的,当时预计的是年增200万人口,回到2000年的水平,事实上人口并未出现这样的增长,反而下降了,现在的政策是已经全面放开二孩了,人口也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大涨,人口是个大问题,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但如今高房价,稀缺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对于生育小孩都是阻碍。这一点我体会深刻,我和老何一直没有生小孩的动力,无非是成本太高罢了。
8. 关于生态文明
十九大习大大已经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又进一步升华了,希望政策之下,大家都不会因为利益去做一些占国家便宜的事吧。
9. 关于司法体制
体会不深
10. 关于反腐败
这本书写的时候,是纪委的监察室在做反腐败工作,如今宪法修改,监察室已经升级成监察委员会了,也有了单独的国家监察法来指导行动,希望反腐败工作顺利进行吧。
说好的不熬夜了,就为一鼓作气把这篇读后感写完,比平时睡得还晚。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