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发现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时,在我们大人的潜意识里,那就是“偷”,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其实,有时是我们小题大做了。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他并不清楚某件东西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他们只是单纯的喜欢这件东西,就像在路上捡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石子一样,将幼儿园喜欢的东西放入囊中。
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清楚“偷”是什么,所以当孩子把东西拿回家时,大多都是无意识的,父母不必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也千万不要对孩子严厉斥责。
这时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好,这个东西是幼儿园的,是所有小朋友一起玩的,而不是只给他一个人玩的。如果家里有类似的东西,拿出来给孩子看,让他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幼儿园的。并且要让他知道想要别人的东西必须经过别人的同意。平时就要反复给他灌输这样的观念。
多于大点的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知道了“物权”的概念,如果他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就属于有意行为了,他已经知道了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所以经常会藏起来。
那么当我们第一次发现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时,我们千万不要打骂孩子,但是必须严厉对待这件事,并正面教育,让他自己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如果连续几天都不再拿东西回家,我们可以给他物质的满足,以防止孩子在家得不到去拿幼儿园的东西。我们也要经常检察书包,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毛病。
所以说我们家长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想法和行为。
首先,我们要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在发现孩子的“问题”行为时是否做到了认真观察、不评判。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更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动机。
然后,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到不说谎、不偷拿东西,其实这些都是表达我们的需要,而孩子的需要的又是什么呢?是需要父母的关心、谅解、还是心爱的玩具呢?亦或只是希望做错了不会被惩罚?我们需要多倾听孩子要求。
最后,真实的表达自己,如果孩子能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的说出自己的需求,也许就不会再因为需求没有等到满足而偷拿东西了。
家长只是看到孩子把幼儿园的东西拿回家,却看不到孩子为什么拿回家?这样的行为动机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是孩子因为喜欢就拿回家?是因为家里没有?是因为爸爸妈妈不允许自己玩?还是因为分不清是我的还是别人的?
在广场上,很多小孩都会拿着自己的玩具玩,很多时候其他小朋友来抢玩具的时候我们会对孩子说,没关系大家可以一起玩。却很少有家长会对其他孩子说,这个玩具是谁的?要想玩必须经过同意才能玩,而不是一上来就知道抢。
当我们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们第一处理方式是什么?欢迎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