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系后土祠

情系后土祠

作者: 林智宏 | 来源:发表于2020-09-26 09:31 被阅读0次

                    情系后土祠(一)

          一个举国瞩目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又一次把后土祠的声望推向了高峰。当我与来自各级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一同参加后土文化祭祀活动时,再次感到了她的厚重和伟大。

        我对后土祠的认知,经历了四十年左右。

          后土祠距离我家乡三十多华里。小时候,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日天不亮,村里的人们就成群结队的去后土祠,为上年刚结了婚的新夫妻“拔花”。所谓的拔花,其实就是祈祷后土娘娘赐子。据说后土娘娘是人类的圣母,她的香火很灵,不光我们当地的老百姓相信,就连百里之外的其它县份,也有人在十五这天,早早的赶着骡马大车前来拔花。但是,我在二十多岁之前,只是在人们的传说中,零零星星,断断续续的知道,在黄河岸畔的庙前村,有个专门管拔花送子的后土祠庙,但自己并没有去过。

            第一次去后土祠,是在2000年的七月份。当时我所在的《万荣人》报还是自办发行。我承包的是后土祠下宝鼎乡一带的村子。由于对后土祠仰慕已久,也充满着神秘感,那天中午,我骑着摩托车来到了这里。当时的后土祠还没有现在的南山门和太极道,只开着一面后门。后门一旁,是万荣县河务局治黄单位所在地。说实话,第一次见到后土祠时令我大失所望,她留给我的破败景象,至今记忆犹新。

          后土祠的献殿里,尘埃满目,门破窗烂,七八根柱子,根根斑皮剥落,柱子下面磨得溜光的小石狮子,一个个缺胳膊断腿。铺满青方砖的地面,凸凹不平,坑坑洼洼。几块很有文物价值的石碑,东倒西歪。整个献殿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给人气喘吁吁,晚景凄凉的印象。而献殿后面的娘娘庙,况景更是惨不忍睹。后土娘娘的塑像,虽然被着红绸缎,但是上面却落满了尘土。香案上同样是一层厚厚的尘土。香炉上的残香已经断了火。几张放在香案上的黄码纸在微风中,躁动不安的哗哗作响。我抬头往上一望,房顶偏西的部位的几根椽子掉在了半空,几片长满满青苔的瓦片摇摇欲坠。

            走出娘娘庙,后面是闻名遐迩的秋风楼,汉武帝刘彻曾6祠巡幸后土祠,在秋风楼上留下了千古绝句《秋风辞》。但秋风楼下的砖座,已经裂开了几道缝隙。举目上观,木质的楼顶更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几只铃铛在翘角椽上随着秋风,无力的在摇曳着。祠院的西面,是一排当时唯一可以遮风挡雨的偏殿房。当我随着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来到偏殿房时,则发现这竟然是庙前村小学的一个教室。20多名小学生正在上课。我没有走进去打扰他们,但是老师看到了我赶紧出来了。当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师知道我是记者后,很是热情的领着我在祠院里转了起来。他给我讲述着后土祠的历史,讲述着品字戏台的故事,讲述着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后土娘娘生日,庙前村古会的盛况。末了,这位老师忧心忡忡的说,后土祠文化底蕴厚重,曾是皇家祠院。但是现在就是这副模样了,再不修缮,恐怕过不了几年了。

          后土祠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根,传说中的后土娘娘抟土造人的神话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黄帝也此扫地为坛,祭拜天地。这里还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站在秋风楼上一眼可饱览秦晋豫三省“金三角”。后土祠在公元前的130多年前,初建于黄河滩的脽上,后来由于河水泛滥,多次毁淹,后土祠不得不三次搬迁。最后一次就是搬迁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后土祠,距今有120多年。清末民初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由于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后土祠再没有得到政府财力的支撑,缺乏管理和修缮,她就像西下的夕阳一样,凄惨可怜一片败景。解放后也是由于地方财力的制约,后土祠也一直是靠民间微不足道的力量来勉强维持着。

        后土祠的巨变,得益于新世纪的2008年,万荣县打响了文化兴县和旅游产业开发的战略框架实施。(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系后土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hcuktx.html